“巨輪”3個月落地、“大學路”出圈,這60個樣本展現上海營商實力



昨天舉行的首屆中國(上海)優化營商環境創新實踐案例發佈會公佈了來自市級部門、區級政府、街鎮3個層級的“十佳創新實踐案例”及30個“優秀創新實踐案例”,涵蓋世行對標改革、爲企整體服務、優化涉企監管、夯實基層營商等多個維度,它們從全市400餘項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也是上海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全景縮影。
在十大市級創新案例中,“隨申兌”惠企服務平臺尤爲亮眼。聚焦“免申即享”“直達快享”惠企政策落地需求,市政府辦公廳、市數據局會同相關部門及各區,共同推動“隨申兌”上線“一網通辦”PC端與“隨申辦”,構建起市區兩級統一的惠企政策服務門戶。“平臺聚焦資金扶持、融資貼息、稅費減免、人才政策、資質榮譽、穩崗就業6方面政策,市區兩級累計上線政策項目超2000個,實現企業找政策、問政策、兌政策、評政策的一站式服務。”上海市政府辦公廳政務服務處處長鎖曉東說。

上海的信用減負同樣走在全國前列。由市發展改革委和市司法局聯合申報的“一份信用報告替代一摞證明”,推行專用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記錄證明,解決企業開具證明繁、難等突出問題。企業可通過“一網通辦”等渠道在線開具報告,實現線上“一鍵”申請,記錄情況“一紙”證明。創新提出“合規一碼通”模式,實現企業有無違法記錄情況“一碼通行”。截至上月底,本市已開具專用信用報告4.6萬份,替代證明約132萬份,切實減輕企業證明負擔。
來自區級政府的十佳創新實踐案例中,靜安區依託市區雙牽頭機制,推動路易號“巨輪”項目從構想到落地僅耗時3個月,打造全球首創新型商業地標建設的“靜安速度”。“企業策劃和政府提速雙向奔赴,爲吸引高能級外資項目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靜安範式’。”靜安區商務委主任姚磊表示,各部門堅持“周調度+重大事項即時研判”動態銷項。內部裝修許可證3天批覆,開業消防檢查通過容缺受理、告知承諾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

街鎮層面,楊浦區五角場街道的大學路展現出優化營商環境之道。大學路鏈接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公共社區,是楊浦區“三區聯動”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楊浦區五角場街道黨工委書記秦恆介紹,當地街道依託高校、園區、創業服務機構,舉辦8屆雙創大賽,吸引4000多個項目參賽。同時,舉辦大學路限時步行街,聯動B站、小紅書等70餘家頭部企業,兩年來舉辦活動近90場,銷售額2.65億元。近日,以聚集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而聞名的“V聚場”落地大學路,更是爲構建“大學-大廠-大V”集聚的“創新大三角”再添新動力。

自2018年起,上海連續8年迭代出臺8版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持續發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爲我國在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中持續靠前貢獻上海力量。這些鮮活的優化營商環境創新實踐案例,正在助力上海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全球樣本,爲上海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