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時評|從夜校小課看大城善治的“三個維度”

來源: 更新:

近日,上海市民藝術夜校課程開啓新一輪報名通道。與前幾次類似,許多課程被“秒光”。從其火爆程度,不難看出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對於美育的高度熱情,也不難看出文化藝術在這片沃土上的盎然生機,以及由文藝供求觸達市場、提升消費的巨大潛力。

其實,換一個視角,我們還能看到,一堂小小的夜校課,折射出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經驗。

夜校課程之所以如此搶手,一個重要原因是,內容不侷限於音樂、舞蹈、書畫等狹義的、傳統的藝術門類。香囊、刺繡、線帶編織等非遺項目,幫助“都市麗人”們盪滌“班味”;小語種、文物鑑賞、社會心理學等進階課程,幫助“打工人”們在業餘時間提升自我。這些新興課程分類細、名目小,精準切中某些人羣的需求痛點,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這裏體現的是城市治理的“顆粒度”。保持工作的“細顆粒度”,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

新近啓用的外灘FTC大樓外,建起一間外擺位咖啡廳。在高樓林立、街巷狹窄的外灘區域,這個外擺位可謂打破常規。從0到1的背後,有市區兩級在制度層面的推動,也有職能部門不止一次的勘察調研。在上海的城市版圖上,這個外擺位只能算是顆粒。但是在上海,像這樣閃閃發光的“顆粒”有很多,而且隨着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不斷深入,隨着“繡花功夫”的不斷精進,這樣的“顆粒”會越來越多,“顆粒度”也會越來越小。

“顆粒”小不小,最直觀的表現是受衆的獲得感強不強。老年人能不能上夜校?安排!今年,市民藝術夜校春季班首次推出中老年班,開設20多門面向銀髮族的課程。經常加班加點的打工人,能不能上課?安排!市民藝術日校即將推出,“午間一小時”項目針對上班族時間碎片化的特點。這些動態更新、精準定位的課表、時間表,從何而來?就是通過一次次座談、一張張問卷,以市民的感受爲出發點,問需於民,問計於民。

超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同樣要以羣衆的“感受度”爲標尺。參與個體的感受愈深,整體的“參與度”也就水漲船高。

2025年下半年“樂·上海”服務消費券發放在即,發放模式再度進行優化。比如增設文化消費券,又如電影券對接餐飲、旅遊,推動跨領域聯動。這些“新玩法”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根據此前多輪發放的經驗,結合消費者的使用體驗,經過反覆調整得出的,其宗旨是讓財政資金有效地轉化爲消費金,讓市民羣衆切身地感受到下單的實惠,感受到政策的力度。

回到市民藝術夜校,這裏的師資有專業人士,也有業餘愛好者,有年輕人,也有老年人,有本地市民,也有外國友人。對於授課者來說,備課工作量不小,課時費卻低於市場化機構,是什麼支撐他們積極參與?很多人都提到一個詞——情懷。

與志同道合者分享知識所帶來的成就感,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平臺上貢獻智慧所帶來的歸屬感,是授課者們的情懷源泉。

一座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城市的溫度,不僅外顯於市民藝術夜校的燈火、咖啡座的外擺、消費券的發放,更內蘊於每一項政策措施的顆粒度、每一件民生實事的參與度、每一個服務對象的感受度。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