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精粹】一部人書互動的文化史 | 黃顯功



以紙爲媒的歷史記錄,既有文字的書寫,也有圖像的描繪。舊時的藏書票屬於廣義的圖像文獻之一。作爲藏書標誌的藏書票,以書爲載體,以人爲核心,書以人爲歸屬的特性,賦予了藏書票豐富的歷史內涵。藏書票的歷史是一部以人書互動爲中心的文化史。對於中國藏書票愛好者而言,對國外藏書票的歷史性認知還處於學習和了解的過程中,亟待加強研究、介紹與出版。

維多利亞女王名下溫莎堡皇家圖書館藏書票
書頁繽紛啓書林
當1984年我國以版畫家羣體爲核心的藏書票組織誕生後(當時名爲中國版畫藏書票研究會),多位熱心的版畫家和美術評論家在報刊上陸續撰文介紹外國藏書票。這是繼葉靈鳳在20世紀30年代和唐弢在60年代發表推薦藏書票文章之後的新一輪藏書票宣傳,與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積極引進外國文化的時代潮流共起伏,培育了國內第一代藏書票收藏者。藏書票研究會內部刊物《藏書票信息》(後改名爲《書票研究》《中國藏書票》)應運而生,成爲業內的一個主要宣傳園地,爲創作者、研究者和收藏者開拓了國內外藏書票藝術發展的視野。這份重要的藏書票文獻由於侷限於版畫家的圈子內發行,未能充分發揮其社會影響。

豪爾家族弗朗西絲•安•霍爾藏書票
1990年,樑棟、鵬程夫婦以該刊內容爲主,選編了《藏書票藝術》一書,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我國第一種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藏書票專著,以“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和藝術欣賞價值”爲特色(編者的話,《藏書票藝術》第358頁)。在介紹外國藏書票的專文中,僅有三篇有關英國藏書票的譯作,作者是英國倫敦大學教授W.E.巴特勒先生,他曾任英國藏書票協會祕書長,後任國際藏書票聯合會(FISAE)祕書長。樑棟先生在籤贈此書時特別對我提到藏書票書刊出版的重要性,感慨此類書出版困難,數量太少。我那段時期赴京出差,每年都去樑棟家拜訪,而每次交流幾乎都會談到藏書票圖書的出版與研究話題。作爲中國藏書票研究會的掌門人,他十分期望通過出版藏書票主題書籍,讓更多人認識這個舶來藝術品,以此促進藏書票的規範化創作與大衆收藏。
在2001年,又一份藏書票雜誌《東方藏書票》在香港東方藝術中心出版,四川藝術家、該刊主編阿年先生爲推行藏書票,將此刊廣泛贈給國內文化界人士,該刊圖版中刊登了許多包括英國在內的國外藏書票作品。以上兩份刊物雖然出版不穩定,之後因難以爲繼而停刊,但在介紹國外藏書票方面與有功焉。
通過展覽欣賞原作藏書票也是瞭解英國藏書票的重要途徑。例如1989年1月由上海版畫會、文學報、上海圖書館聯合主辦的“89上海國際藏書票邀請展”是我國開展藏書票活動以來,早期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性展覽,公開展出了一批英國藝術家的作品。時任英國駐滬總領事歐文易先生不僅到場觀展, 還約請版畫家見面交流,帶來自己的藏書票進行交換和贈送。總領事竟也是一位藏書票的行家,這大概是英國官方人員與我國版畫家首次在公開場合進行中英藏書票交流活動。進入新世紀之後,英國當代藏書票紛紛在各地展覽中亮相,但對歷史上的英國藏書票我們仍缺少認識。
西風票影英倫情
當藏書票的使用功能日益淡化之後,藏書票的創作、展覽與收藏成爲其存在的三個主要支撐點, 而收藏則成爲其創作的重要推手,收藏又促進了人們對藏書票的研究。所以,當中國藏書票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後,從初期的版畫家交流創作逐漸轉變爲以收藏者爲主體的研究,一批有影響的藏書票文章與著作主要出自收藏者之手。生活在港臺地區的董橋、吳興文是推動中國藏書票研究、介紹國外藏書票的引領者。

荷加斯寓言藏書票
香港作家董橋先生的作品20世紀90年代在內地出版後,深受讀者歡迎。他的《藏書票史話》是當時對人們影響最大的專題文章,許多人從中讀到了國外藏書票的歷史信息。我首次讀到此文是在1996年上海“文匯書展”期間,當時浙江文藝出版社將剛出版的《董橋散文》參展,文匯讀書週報的書展主持人劉緒源贈了一冊作者鈐印本。因董橋負笈英倫的經歷,其《藏書票史話》涉及較多英國的藏書票歷史,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是中國人撰寫的第一篇較詳細的英國藏書票史文章,之後人們撰寫的西方藏書票沿革與藝術分期大都取材於此。
臺灣地區著名出版人、藏書票收藏家吳興文先生從1994年起陸續出版了《票趣——藏書票閒話》(傳文文化,1994)、《圖說藏書票——從杜勒到馬諦斯》(宏觀文化,1996)、《藏書票世界》(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我的藏書票之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等一系列著作,其中介紹了一批英國著名的藏書票作者與作品,直接影響了收藏者按圖索驥,收藏國外藏書票。董橋、吳興文的論著在推介藏書票藝術與歷史研究方面功不可沒,其研究方法與寫作樣式影響了國內的後來者。
之後,北京子安先生撰寫的多本著作爲中國讀者傳遞了豐富的英國藏書票鑑賞信息,上海安行先生的“安行票話”公衆號也成爲人們瞭解英國王室、貴族與名人藏書票內容的主要來源之一。
令人欣喜的是近十多年來國內出版界對藏書票書籍的出版熱情漸漲,對英國的藏書票書刊尤爲關注。因爲英國是西方最早成立藏書票協會的國家(1891年),也是開創藏書票研究最早的國家之一。

英國上議院圖書館藏書票
19世紀末,在藏書票收藏的黃金時代,英國出版了一系列藏書票著作,近年出版了中譯本,如英國曆史手稿委員會委員、文物鑑定專家威廉·約翰·哈迪(原譯作“哈代”)著《藏書票史話》(金城出版社,2020),英國藏書票收藏家諾娜·拉布謝爾著《女士藏書票》(商務印書館,2024)。馬丁·霍普金森根據大英博物館珍藏的藏書票編著的《藏書票的故事》在2011年問世後不久也被翻譯出版(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特別是在西方藏書票史上影響頗大的英國1891年至1908年出版的《藏書票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Ex-Libris Society)18卷,2025年將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全套影印本。
片紙綴史賦滄桑
作爲舶來品的藏書票如何引入當代的中國文化,讓更多的愛好者縱覽國外的藏書票旖旎風光?除了促進展覽、創作與收藏外,還要加強研究、宣傳和出版傳播。以往的零散單篇式介紹已無法滿足人們對於英國藏書票的認識需求了,如今,我們欣喜地讀到了中國藏書票收藏家與研究者史揚先生的《片紙滄桑——英國藏書票五百年之旅》。這部專題國別史著作的出版,爲我們打開了“展現英國曆史文化的一個窗口”(本書作者弁言)。此書將讀者從以前的“走近”英國藏書票帶入了“走進”英國藏書票的歷史場域,盡享藝術與人文之旅的多彩篇章。

藏書票是伴隨西方活字印刷術而誕生的藏書持有標誌。英國印刷先驅卡克斯頓引進古登堡印刷術後,極大地推動了印刷書的出版和英語的規範化,爲藏書和藏書票創造了物質基礎,爲繁榮英國文化積澱了豐富的資源。因此,藏書票的創作、使用與社會風尚的形成有其豐富而複雜的歷史背景,如果孤立地看待方寸大小、片紙只圖的藏書票就難以揭示特定時期的藝術生態與藝術家的成就,無法看到不同時代的無數王公貴族、社會名流、知識精英崇尚藏書的羣體形象,也就難以理解一個國家強盛的文化基因。所以,數量龐大的藏書票是承載英國曆史的特種文獻之一。有“大英博物館第二創始人”之譽的弗朗克斯爵士在從業45年(1851—1896)期間,爲該館成爲世界級文物收藏與展覽機構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就包括在大英博物館開創性地開展藏書票收藏工作。弗朗克斯深刻地意識到“藏書票屬於‘小品’,但它們所關聯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卻極爲豐富”(本書第5頁),對此物我們不可小覷。所以,藏書票的歷史不僅僅是藝術創作史,還蘊含了藏書票誕生後六百年間無數人在各自生活的時空中所演繹的無數故事,輕輕的紙片折射了時代的滄桑。從中可令人感悟不同文化的繽紛映影,品藻愛書人的書趣逸情,尋覓票主身份的歷史縮影,追尋社會風尚變遷的蹤跡,體驗人文、自然與藝術融合的昇華……

有“大英博物館第二創始人”之稱的弗朗克斯是當時收藏藏書票數量最多的個人。這是用於弗朗克斯遺贈倫敦古物學會書籍所用的藏書票,在票主去世次年作成。中央橢圓框內是弗朗克斯肖像,沿像框的文字是“奧古斯都·沃拉斯頓·弗朗克斯,巴斯騎士,文學博士,民法博士,皇家學會會員,古物學會主席”。上方爲倫敦古物學會紋章,有學會的拉丁文銘文“綿延不絕”;下方爲弗朗克斯紋章,銘文爲“暫得於己倏忽去之”,其兩邊有花瓶、書籍、藏書票冊等。下部文字寫明遺贈之事:由1892—1897年主席奧古斯都·沃拉斯頓·弗朗克斯爵士遺贈倫敦古物學會。後接藏書票作者署名。矩形外框左上角有拉丁文:1897年5月21日去世。
有鑑於此,作者史揚先生以史家的視角,對英國16世紀以來五百年藏書票歷史作了全面梳理,以縱向的歷史回顧作爲通史總覽,再以藝術家及其作品、霍爾家族藏書票、國王藏書票、公共圖書館和圖書協會、收藏家與藏書票協會五個專題,按歷史脈絡分別敘述。以上內容均以藏書票圖片及圖片說明予以具體展示和講解,爲讀者鑑賞藏書票、深入認識其中的內涵給予了直觀的詮釋和導讀。書中分列的英國各時期歷史年表、附錄的英國貴族與榮譽稱號和人名索引則彰顯了歷史學中的時代、人物、事件三個重要維度。在英國特定的歷史時空中,衆多藝術家和票主共同譜寫了英國的五百年藏書票歷史,每一張藏書票均是承載歷史的圖像史料。
文苑英華票爲媒
我對英國藏書票的直觀認識始於上海圖書館徐家彙藏書樓收藏的英國作家狄更斯的藏書票。1989年在上海圖書館舉辦的“89上海國際藏書票邀請展”上,圖書館提供了一批貼有藏書票實物的西文藏書,其中有一冊英文版《中國第二次戰役紀事》(下圖,上海圖書館徐家彙藏書樓提供),此書是狄更斯的個人藏書。1870年狄更斯逝世後,其藏書被送去拍賣。這本書被不知名的競拍人買下,輾轉帶到了上海,此人是誰?此書經手了幾個人?不論有多少令我們想象的情節,此書“可說是難得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資料”(吳興文《我的藏書票之旅》,第131頁)。這張銅版雕刻的雄獅形象作品在1840年由一位愛好文學的木匠設計,畫面採用狄更斯五世祖所獲紋章的羽飾,即獅前足所持的馬耳他十字架,抬頭蹲伏於雙色絞絲花環上,構圖十分簡潔。

當我在《片紙滄桑》中也看到這張狄更斯的藏書票時(本書圖60),既感到十分親切,同時也觸發我的思念與回憶。1996年,上海圖書館淮海中路新館落成,館方命我負責籌備“書·藏書票(1606—1996)——慶賀上海圖書館新館開館藏書票展”,編輯出版《上海圖書館藏藏書票作品選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我自然不會讓狄更斯的藏書票在展覽和書中缺席,要讓它見證一座圖書殿堂的誕生。2017年我作爲中方策展人,與大英圖書館合作在上海圖書館籌辦“文苑英華——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珍寶”英國作家手稿展,這是“大英圖書館在中國:共享知識與文化”政府雙邊文化交流項目。我赴英討論入選作家手稿時,堅持爭取入選狄更斯的手稿,其原因正是源自徐家彙藏書樓所收藏的狄更斯藏書票。大英圖書館同意了我們的要求,提供了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手稿參展。這部狄更斯的早期作品是1836年至1837年完成的,分19期按月出版,之後出版了單行本。“這部小說標誌着狄更斯開始成爲一位流行作家”(上海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編《文苑英華——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商務印書館,第90頁)。狄更斯從此在文壇上聲譽鵲起,成爲引人關注的作家。不久他擁有了約翰·奧弗斯爲他設計的藏書票,這位設計者患有肺結核病,在狄更斯的鼓勵與幫助下,把自己的詩文習作編成《一個工人的夜晚》出版,狄更斯爲此撰寫了序言(參見本書第102頁)。2018年3月,狄更斯的手稿跨越關山,終於與狄更斯藏書暨藏書票在展廳中相聚,每一位與此相遇的觀衆從留存英國文豪手澤的小說手稿、藏書、藏書票中激發出各自的興趣與聯想,雖然人們並不知曉這張藏書票的“外史”,但它在這次中英兩國高級別人文交流中扮演了特殊的歷史角色。史揚先生在書中還收錄了許多銘刻了歷史故事的藏書票,茲不贅述,我相信每位閱讀此書的讀者都會從中找到有共鳴的藏書票。

葉靈鳳於1933年在上海《現代》4卷2期上發表的《藏書票之話》一文附圖中有一枚“十七世紀的英國藏書票”(上圖,黃顯功提供),如果說這是我國報刊上刊登的第一張英國藏書票圖片的話,本書則是我國第一本集中展現英國藏書票精華的研究性歷史圖錄,收錄了英國曆史上重要的藝術家和著名人士與機構的藏書票代表作,系統敘述了英國藏書票的發展歷程。從《現代》到《片紙滄桑》,從徐家彙藏書樓的狄更斯藏書票到英國作家手稿展,時間延伸了我們的認知視野,時代拓展了我們的敘史空間。藏書票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
2025年3月15日
本文爲西泠印社出版社即將出版的史揚編著《片紙滄桑——英國藏書票五百年之旅》序,藏書票配圖除註明外均選自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