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學芳 | 打造以人文精神爲內核的“人文智能”


解學芳 | 打造以人文精神爲內核的“人文智能”
——訪同濟大學文創元宇宙(上海)研究院院長、人文學院教授解學芳
從AI“復活”《清明上河圖》的驚豔呈現,到國內首部AI賀歲微短劇《美猴王》誕生……當前,隨着人工智能邁入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階段,其觸角已遍及文化產業各環節,深度參與文化創新實踐。但技術的“介入”應有怎樣的邊界?如何以人文精神推動AI價值對齊?本報記者就此專訪瞭解學芳教授。

培養個體的“人工智能商(AIQ)”
解學芳深耕“技術創新與文化產業研究”領域。從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到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動態演進推動着她的研究不斷與時俱進。她這樣理解技術與文化的關係:“技術是持續迭代的自變量,具有工具屬性;文化是動態調適的因變量,其內核傳承需通過技術實現當代化表達。”即便人工智能相較以往技術有顛覆性突破,解學芳仍強調其應被嚴格定位爲工具——唯有如此,纔不會本末倒置,取代人類作爲創新主體的核心地位。
“社會科學研究與人工智能的協同,必須以‘提升人類智能’爲目標;回到技術與文化的關係,就是要‘提升人類的文化創新能力’,不是僅僅讓AIGC的生成能力越來越強,而是讓人類藉助AIGC創造更高質量、更富美感的文化載體的能力越來越強。”她進一步談到,這要求個體培養“人工智能商(AIQ)”——即駕馭AI以強化自身創造力的能力。
構建“中國式文化元宇宙”
AIGC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究竟意味着什麼?解學芳認爲,AIGC的技術進步,標誌着人工智能理解真實世界的能力實現了進一步躍遷,它正以“全知全能”的角色介入文化藝術的多元應用場景:從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到音樂、繪畫、影視製作等藝術內容的自動化生成,再到內容運營傳播中的虛擬人、智能剪輯、元宇宙內容生成等服務,AIGC的身影無處不在。
“我們與多家人工智能企業交流時發現,他們在短視頻生成、創意策劃乃至諸多設計領域,都已大量運用AIGC輔助工作。”在解學芳看來,當AIGC廣泛服務於整個文化創新領域,一個如“神筆馬良”般的“生成創造世界”新階段已然開啓。
具體而言,AIGC通過實現技術、內容與場景的融合,構建起虛實協調的共智文化空間:在生產端,它推動了個性化內容創作和內容生產的平權化,賦能中華文化的創新表達;在消費端,以AI算法、VR、元宇宙場景爲核心的AIGC技術羣,作爲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底座”,正不斷激活新的消費潛能,由虛及實地賦能實體經濟。
“敦煌莫高窟的文創小程序就是個生動例子。”解學芳舉例道,用戶可自由選擇敦煌壁畫的經典紋飾,按引導組合生成個性化絲巾設計,這一過程深度融合了算法與元宇宙數字藏品概念。用戶在虛擬場景完成設計後,一鍵下單即可獲得真實絲巾,形成從虛擬創意到實體消費的完整閉環。
這些豐富的應用場景與創新實踐,正推動中國數字文創自主知識體系和理論框架的形成。解學芳近年提出的“中國式文化元宇宙”概念,便源於此:“不同於西方側重構建虛擬生活空間,中國的元宇宙與算法更注重轉化爲可操作、可落地的場景。通過算法、虛擬現實等集成技術賦能文化創新發展,最終反哺城市經濟與文化生態建設。”
重視AI時代的科技倫理
然而,以AIGC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也伴隨着多重倫理風險。“AI時代的文化創新是有邊界的。”早在2019年,解學芳就發表論文提出AI全面介入文化創新的邊界觀問題,她也是國內最早研究“AI文化科技倫理”的學者之一。
她總結了AI時代文化領域面臨的三大挑戰:一是主流價值風險,AI幻覺現象會加劇虛假信息傳播,大量自媒體生成內容可能擠佔主流價值觀的傳播空間。二是人文價值風險,AIGC的高效產出挑戰了人類在文化創意中的主體地位,她以2023年好萊塢編劇罷工事件爲例,指出創作者正面臨從價值鏈上游的創作主體降格爲AI作品“潤色者”的風險。此外,過度依賴AIGC也可能導致創意主體“靈韻”的消失,AIGC的大批量重複生成內容會導致很多同質化、淺表化的文化產品出現,弱化創意多樣性。三是數據隱私風險,公衆的文化消費數據(如閱讀、觀影記錄)被廣泛採集利用,隱私保護問題成爲核心關切。
“這些風險警示我們需警惕‘科林格里困境’——若不在技術早期預見社會後果,後期治理將付出高昂代價。我們社會科學研究所作的努力,都是爲了預見它可能帶來的困境,並在早期階段予以應對。”解學芳提出,應對AIGC介入文化領域的挑戰,既要考量人類思維邏輯,也要融入審美與情感因素,以及倫理調適與價值審度,避免單一維度評價文化產品的生成;同時,需推動制度創新與治理介入,將倫理原則轉化爲政策法規,堅守倫理底線。
她特別強調,AI在文化領域的應用與智能製造業存在顯著差異:製造業中,AI應用(如具身智能)主要聚焦降本增效,價值觀問題相對較少;而文化領域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同統一。“因此,強化價值的文化本位,是AIGC在文化倫理善治路徑上的核心主旨。我們要堅守AI文化創新的人文價值與主流價值倫理邊界,打造以人文精神爲內核、以人工智能技術爲動能的‘人文智能’,共創數智時代的人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