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鳳豔 | 借一雙AI慧眼洞悉人的行爲

來源: 更新:

AI爲理解行爲機制提供新路徑

——訪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數字化管理決策實驗室副主任才鳳豔

在我們習以爲常的生活場景中,AI已經悄然嵌入進了許多決策過程。

打開手機,它會爲你推薦電影、推送新聞、匹配朋友,甚至提示你該運動了。它是誰?是AI。

接下來,重點來了:請問你是否真的會看它推薦的電影、讀它推送的新聞、添加它爲你匹配的朋友,甚至換上跑鞋奪門而去?

在才鳳豔教授看來,“這個問題,不僅關乎技術發展,更關乎我們如何重新理解‘人’的行爲”。

當AI成爲洞察人性的新助手

那麼,AI真地理解人類嗎?又或者,它只是學會了“預測”人們下一步會做些什麼?作爲消費者心理、行爲與決策研究領域的專家,才鳳豔認爲,當人們發現AI不再只是技術工具,而開始成爲洞察人性的新助手時,我們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研究視角——AI與人的行爲機制。

何爲行爲機制?請不要被這個看似“高冷”的學術名詞嚇退,它描述的是人類行爲背後的心理動因、情境反應與社會影響。比如說,我們爲什麼更容易在朋友的影響下購買某件產品?爲什麼面對可能的損失時,我們反而更容易做出衝動的選擇?這些“看似隨機”的行爲,背後往往藏匿着可被解釋的模式。

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理解行爲機制一直是個核心問題。在十幾年的研究工作中,才鳳豔也和前輩一樣埋頭於問卷、訪談和控制實驗,然後一層層揭開人的決策邏輯。雖然這些方法精準,但才鳳豔並不否認其樣本小、成本高、情境控制有限的弊端。

AI的應用,能爲她的行爲機制研究帶來新突破嗎?如果確有突破,又何從談起呢?

才鳳豔的回答簡潔明瞭,“人工智能並不能取代人文科學的思考,但它提供了新的‘眼睛’和‘工具’——它幫助我們看到更廣的數據、更細的行爲、更復雜的系統”。

AI能從大量數據中識別出隱藏其後的模式。購物平臺可以根據你瀏覽的商品、停留時長,猜測你更可能購買哪款商品;社交媒體能通過你的點贊與評論習慣,判斷你偏好的情緒內容;甚至AI招聘系統會嘗試評估你的性格傾向與穩定性。

然而,很快才鳳豔發現,雖然這些系統能預測你“會做什麼”,卻未必理解你“爲什麼這樣做”。它們擅長模式識別,卻不一定看得見背後的情感、動機、價值觀。在她看來,這恰是社會科學可以與AI形成互補的地方。在關於客服選擇的研究中,才鳳豔帶領團隊做了一系列實驗來探索其背後機制。

提供三個全新的探索路徑

AI能否以及如何幫助研究者探索行爲機制呢?綜合AI技術在消費領域的運用實例,才鳳豔認爲,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AI爲其提供了三個全新的行爲機制探索路徑:

首先,AI可以從用戶的微表情、語音語調、行爲路徑等非結構化數據中,挖掘出更微觀的、傳統研究難以捕捉的“細節變量”,爲行爲機制研究提出全新的假設線索。

其次,要理解行爲機制,僅發現模式還不夠,更需要探索因果關係。AI正逐漸參與到行爲實驗的設計與動態調控中。以健康行爲干預爲例,才鳳豔團隊在研究中利用AI對慢性病高風險人羣進行不同風格的提醒,進而比較哪種風格的提醒更爲有效,並檢驗“情緒調節”和“社會規範”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他們發現,這種“數據驅動的實驗設計”不僅更加高效,也更具個性化,有助於在真實世界中驗證理論的適用性。

最後,在個體研究層面,AI可以幫助構建用戶“數字畫像”,動態追蹤其行爲反應,用於模擬其在不同環境下的可能行爲路徑,從而測試行爲反應機制。在羣體研究層面,才鳳豔團隊利用AI構建虛擬的個體代理,賦予其行爲規則,在模擬環境中觀察羣體行爲如何湧現出宏觀機制。

當被問及“社會科學研究當以何種姿勢擁抱人工智能”時,才鳳豔說:“社會科學擁有理解人性的深度,AI能提供觀察人性的廣度。當兩者攜手,我們不再僅僅是在預測行爲,而是在共同探索人之所以爲人的機制。”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