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段譽被人廢了武功,虛竹卻裝聾作啞,你看傷他的是哪位魔頭

來源: 更新:

金庸的故事之所以經久不衰,哪怕早已完結多年,也依舊被人津津樂道,正是因爲他的故事有其他故事不具備的“空間感”,當然,說得直白一些,就是金庸會在敘述主線故事之外,加入一些支線的閒筆,卻又不把故事說透,以至於讀者想要一窺究竟。

比如“射鵰三部曲”中就留下了諸多未被揭曉的謎題,像是“獨孤求敗是誰”“斗酒僧是誰”“黃裳與明教的大戰”在書中都只是一筆帶過,當然,他們只是用以擴充世界觀的龍套角色,金庸沒把他們的故事寫明,也實屬正常。

(段譽、虛竹劇照)

可主角的故事總該交代清楚吧?然而《天龍八部》中,那段譽和虛竹的故事就沒有說透,結合書中的細節設定來看,他們或許遭遇了一場悲劇。

一、莫名出家的段譽

《天龍八部》整體而言就是個巨大的悲劇,書中之人的命運幾乎都符合那“求而不得”的主題,不過其中最慘的,莫過於那主角三兄弟中的大哥蕭峯,他平息了宋遼紛爭,卻因自己那以下犯上逼迫遼帝的舉動而覺得自己無顏立足於天地間,於是他以斷箭自戕,他的故事也就到此爲止了。

可相對而言,另外兩位主角的結局還算是比較圓滿了,至少虛竹與夢姑走到了一起,段譽也娶了鍾靈、木婉清以及曉蕾(新修版沒娶王語嫣)。

再加上段譽和虛竹的武功都還處在上升期,他們當真是未來可期,若無意外,那後天龍時代多半會是他們這“絕代雙驕”站在武林之巔。

然而金庸對於這段劇情卻是避而不談,反而只留下了幾段耐人尋味的設定。

(虛竹、段譽劇照)

其中最讓人不解的就是段譽出家的設定,說是:“據大理國史籍記載:大理(史稱‘後理’)憲宗宣仁帝段譽,登基時年號‘日新’,後改文治、永嘉、保天、廣運,共有五個年號,其後避位爲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傳位於其子段正興。”

段譽可不像虛竹,他可沒從來都沒有要當和尚的想法,儘管大理段氏確實有皇帝避位的習俗,但這件事其實取決於皇帝自己是否願意,而段譽是個大俗人,他心中只有那些好妹妹,他又如何會捨得這花花世界?

如此看來,他的出家之舉就值得玩味了,只有一種解釋,他是受到了什麼打擊,才被迫出家的。

而這件事或許從大理段氏武功的失傳看出來。

二、頂尖神功的失傳

熟悉金庸小說的人都應該知道,金庸確實是先創作的《射鵰英雄傳》,後創作的《天龍八部》,因此即便這兩部作品之間存在關聯,卻也難免出現“射鵰中不提段譽、虛竹”的問題,因爲那時候金庸還沒構思好這兩個角色。

(段譽劇照)

但在新修版中,這種說法不成立了,金庸在《射鵰英雄傳》原著第十二回中明確提到了虛竹代替蕭峯傳下丐幫神功的設定,說是:“北宋年間,丐幫幫主蕭峯以此邀鬥天下英雄,極少有人能擋得他三招兩式,氣蓋當世,羣豪束手。當時共有‘降龍二十八掌’,後經蕭峯及他義弟虛竹子刪繁就簡,取精用宏,改爲降龍十八掌,掌力更厚。這掌法傳到洪七公手上。”

這就足以證明《天龍八部》與《射鵰英雄傳》的世界觀打通了。

可當丐幫的武功傳承變得合理之後,大理段氏的武功傳承卻出現了問題。

當年的段譽可是身懷北冥神功、六脈神劍以及凌波微步這三大神功的,後來登場於“雙鵰”中的“南帝”段智興,也就是一燈大師,即是段譽的孫子。

那麼問題來了,段譽爲何沒有把自己的三大神功傳給自己的孫子?要知道段智興可是個武癡,他也大可向爺爺討教這幾門神功。

(虛竹劇照)

即便北冥神功、凌波微步是逍遙派的神功,段譽不方便傳承,那六脈神劍總是大理段氏自家的武功,他爲何也不傳?

只有一種解釋,段譽的武功早已被廢,可後天龍時代有誰能做到這一點?

還真有,正如前文所言,金庸在新修版中將各部作品的世界觀打通了,所以一些只在介紹故事背景時提到的人物,或許就與段譽、虛竹會產生交集。

三、虛竹不敢招惹的魔頭

《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遇上常遇春之後,就提到了明教的歷史。

說是:“魔教中人規矩極嚴,戒食葷腥,自唐朝以來,即是如此。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領方臘在浙東起事,當時官民稱之爲‘食菜事魔教’。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兩大規律,傳之已達數百年。宋朝以降,官府對魔教誅殺極嚴,武林中人也對之甚爲歧視,因此魔教教徒行事隱祕,守規喫素。”

也就是說明教早在唐朝就已經存在了,後天龍時代的他們自然也是在禍害武林的。

而段譽若是遇上了當年的明教教主,那多半就要遭殃了,儘管他有三大神功護體,但明教歷代教主的武功可都不是吹的,他們那乾坤大挪移神功堪稱神技,任何武功在他們面前都能被挪爲己用。

可以說乾坤大挪移就是進階版的斗轉星移,他們才真是能夠做到“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段譽遇上當時的明教教主,多半也要遭殃。

(明教劇照)

那人擊敗段譽之後,廢了段譽的一身武功,段譽這才心灰意冷,選擇出家,也就說得通了。

而虛竹該如何面對那魔頭?儘管他也有一身強大的武藝,但明教的強大從來都不是因爲教主一個人有多強,而在於他們是一幫狂熱的魔頭,一旦招惹了他們,就難免萬劫不復,虛竹自然也無可奈何,他只能選擇退隱江湖,不再插手那些爭鬥。

或許正因爲這種“曲終人散”的結局過於悲涼了,金庸才沒將這段故事寫出來吧。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