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乳牙別扔,關鍵時刻能救命?關於乳牙處理那些事兒你要懂
前幾天刷到鄰居寶媽發的朋友圈,說給孩子掉的第一顆乳牙買了個鍍金收納盒,還標註了掉牙日期,底下一堆評論誇她細心。
我當時還想,現在養孩子真精緻,存顆乳牙都這麼講究。
直到看了評論才知道,這麼仔細珍藏乳牙的原因是:乳牙能救命,這到底是有科學依據的還是智商稅呢?
乳牙真能救命?
之前刷到個新聞,英國有對爸媽專門帶7歲女兒去拔牙,還把拔下來的乳牙凍在專業機構裏。
他們說看到研究說乳牙裏有幹細胞,以後孩子要是身體出問題,這些幹細胞能再生骨骼、心臟甚至皮膚,相當於給孩子留了條“救命後路”。
這事兒讓不少中國家長心動,我身邊就有寶媽問哪裏能存乳牙。
但溫州附一醫血液科的俞主任一句話就把大家澆醒了:家長存乳牙基本是白費氣力。
不是說乳牙裏沒有幹細胞,而是含量特別少,保存要求還高得離譜,得在乳牙沒掉的時候拔下來,保證幹細胞鮮活,還得用-196℃的液氮冰箱保存,光每年的保管費就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
現在這技術還沒普及,想靠存乳牙救命,目前就是個美好的願望。
乳牙脫落怎麼處理?
比起糾結存乳牙救命,孩子換牙時的身體和心理照顧纔是父母真正需要知道的。
我閨蜜家兒子去年掉第一顆牙,因爲沒提前說,孩子看到嘴裏流血直接哭着喊“牙沒了,長不出來了”,好幾天都不敢喫飯。
後來她找了本《一顆超級頑固的牙》繪本,陪着孩子讀了兩遍,孩子才知道換牙是正常的,還會主動問“我的新牙啥時候長出來”。
所以孩子換牙時,家長得做好這4件事:
1:先做心理安撫幫孩子消除恐懼
別等牙掉了纔跟孩子說,提前找些換牙相關的繪本,比如《我的牙掉了》《哎呀,我的牙》,跟孩子一起讀。
告訴孩子牙掉了會流血、說話漏風都是暫時的,新牙長出來就好了,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就不會害怕了。
2:教孩子認真刷牙
我同事家孩子掉牙後覺得牙齦疼,就不想刷牙,結果沒過幾天牙齦就腫了。
其實掉牙後牙齦更脆弱,容易藏細菌,得教孩子輕輕刷牙,避開牙齦傷口,每天早晚刷夠2分鐘,別讓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3:準備軟乎食物
孩子換牙時牙齦敏感,硬的、脆的食物別給孩子喫,比如堅果、薯片。可以煮點小米粥、蒸雞蛋,或者把水果切成小塊,讓孩子不用費勁嚼,既能喫飽又不刺激牙齦。
4:牙不掉別硬拔
我鄰居之前看孩子牙晃了好幾天不掉,就用線綁着牙硬拽,結果孩子疼得直哭,牙齦還腫了。
要是孩子的牙特別頑固,或者新牙已經長出來乳牙還沒掉別自己動手,帶孩子去看牙醫,醫生幾分鐘就能搞定,還不疼。
孩子的乳牙掉了,除了存起來,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處理方式,國內外的習俗都不一樣,但都是讓孩子覺得換牙是件開心的事。
國外最流行的是“牙仙子”的故事。
我表姐嫁在國外,她家孩子掉牙後,會把牙用紙巾包好放在枕頭底下。
表姐趁孩子睡着,把牙換成小貼紙或者糖果,第二天孩子看到禮物,高興得直蹦,還跟同學說“牙仙子真的來了”。
還有巴西的孩子會把牙扔到屋外,盼着小鳥帶走牙,再帶回新牙。
北美原住民會把牙埋在樹下,圍着樹跳舞,希望新牙像樹一樣直。
在我小時候,掉牙,我媽就告訴我,下牙要扔到房頂上,上牙要扔到陰溝裏,這樣新牙才能長整齊。
扔的時候還得站好,腳並齊,嘴裏唸叨“金牙銀牙,跟你換個老鼠牙”,現在想起來還覺得有意思。
不過現在城市裏都是高樓,想扔到房頂上很難。
但可以跟孩子講講這些老故事,比如讀《牙齒,牙齒,扔屋頂》這本繪本,讓孩子知道以前的人是怎麼處理乳牙的,也算是一種文化傳承。
結語
存乳牙救命目前不現實,家長別盲目跟風。
孩子換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重點是幫孩子消除恐懼,做好口腔護理,讓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
至於掉下來的乳牙,不管是用收納盒存着,還是跟着老習俗處理,只要能讓孩子感受到儀式感和家長的用心,就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