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41歲才生我,真丟臉”,父母高齡生子到底是真愛還是自私?
這屆中年人太難了!38歲被老一輩子的人催婚,在相親路上疲於奔命;41歲生子,卻因爲年齡遭到孩子嫌棄!
這真的一點都不誇張!接下來,我聊一件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故事吧。
01
女兒:“我媽41歲才生我,真丟臉”
鄰居劉姐的女兒下個月滿10歲,劉姐原本打算替女兒好好辦一個生日宴,沒想女兒卻把頭搖成了撥浪鼓。
劉姐起初以爲女兒不明白什麼叫生日宴,還耐心給女兒解釋:“在生日宴當天,你可以邀請你的好朋友到家裏,和你一起過生日。”
女兒委屈巴巴地掉眼淚:“我不要,她們一定會嘲笑我的。”
劉姐猜不透小女孩的心思,索性還追問女兒原因:“他們是你的好朋友,爲什麼會嘲笑你?”
女兒的情緒一瞬間爆發了,她吼道:“還不是因爲你!別的同學媽媽年輕漂亮,而你卻和同學的奶奶一樣老。”
女兒的話,如同一把鋒利的小刀,在劉姐的心窩上紮了深深的一道口子。
劉姐今年51歲,41歲那年她喜得千金。和同齡人相比,比起同齡人來說,劉姐做媽媽的年齡是晚了許多。
劉姐萬萬沒想到,旁人都沒有說三道四,自己的女兒倒是開始嫌棄自己了,覺得自己丟臉!
劉姐眼含熱淚對我訴苦:“到底是這個時代錯了?還是我錯了?年輕時候提倡晚婚晚育,沒有經濟基礎要打拼事業,一拖就把自己青春給拖沒了。當初生女兒,我也是冒着高齡妊娠風險的……”
劉姐哽咽着說不下去了。
她的心碎,並不是個例!
畢竟在現代社會中,高齡生子早就成爲了普遍的現象。
爲何越來越多的人,擠進了高齡生子的隊伍,這到底是父母真摯的愛?還是父母自私的錯?
讓我們一起聊聊高齡生子的無奈!
02
年輕時候不想生,想生的時候已經不年輕了!
我有一同事,年輕時候追求自由與浪漫,生孩子這事兒壓根就沒列入計劃中。
結婚好些年了,不管老一輩們怎麼花樣催生,她堅持我行我素,發誓要做逍遙自在的“人間富貴花”。
直到35歲單位組織體檢,醫生好心提醒她:生育指標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如果再不生,可能就沒機會生了。
同事被嚇了一跳,她和丈夫這些年來,過夠了所謂的“二人世界”,夫妻倆也有“相看兩生厭”的時候,如果下輩子沒有孩子作爲親情紐帶,恐怕這段婚姻不會長久。
夫妻倆經過商量,開始認真備孕了。
但錯過了生育黃金期,備孕成功率不高,同事硬是拖到了39歲的“高齡”,才升級成爲了媽媽。
她常常自嘲:“同齡人的孩子都快初中畢業了,我這才混進幼兒園的小班家長羣。唉,只怪年輕時候的自己太任性了!”
03
生育期和上升期衝突,到底是要孩子,還是要事業?
我還有一表姐,也是在37歲生的孩子。
不過,表姐晚生倒是在自己計劃之內。
因爲我這表姐,是典型的事業型女性。大學畢業那會兒,她就進入了知名企業。
在那種大企業,人才濟濟,如果女性選擇結婚生子,再回歸職場,早就沒了一席之地。
所以我這表姐呀,給自己制定了25-30-35計劃。
25-30歲階段,專心打拼事業,30-35歲解決人生大事,至於生孩子安排在了35歲之後。
一來這個年齡當媽媽,事業穩定,經濟基礎紮實,能夠給孩子提供相對好的生活;
二來年齡大一點,情緒也相對穩定,育兒路上不至於爲了雞毛蒜皮的事,就弄得自己情緒暴躁。
表姐按照自己的計劃,在37歲這年做了媽媽。
升級媽媽後的她,也如同她設想那樣,她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盡她所能給孩提供好的生活條件;她情緒穩定,育兒路上孩子犯了小錯,學習成績不好,都沒影響她們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一家三口的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以上這兩個不同的“晚生”例子,側面說明了一件事——“晚生”,既不能代表絕對的愛,也不能批評是父母自私。
歸根結底,早生晚生這事,的確像開盲盒,受社會客觀環境、生理條件等衆多因素影響。
既然晚生成了既定的事實,那麼請用坦然的心態接納它!
雖然和同齡人相比,推遲做父母,在年齡、外貌和精力方面都不佔優勢,但不代表晚生就錯了!
畢竟經濟自由,是需要年輕時候的打拼與積累,現實的說一句,錢包的厚度決定了育兒的高度,只有經濟穩定,纔不用爲高額的育兒成本發愁。
再有,父母的閱歷豐富,情緒穩定,才能給予孩子更高的情緒價值。
【西紅柿媽媽有話說】
人生這個劇本,從來沒有標準答案。
沒有“該生娃的年齡”,只有“準備好當父母的心境”。
選擇晚生的父母不是自私,而是選擇最好的青春留給自己,同時也把最好的準備留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