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了爲何不心疼父母?從你對娃做這4件事開始,可能就錯了
老話說:“慣子如殺子”。這話聽着嚴厲,但實際生活的教育,更是讓人痛心!
在過去不久的國慶小長假裏,我老家的小姨帶着兒子,到我家借住了幾天。
親戚之間互相串門,本來稀疏平常的事,但讓我看不過眼的是,表弟這個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仍然過着“飯來張口”的生活。
更讓我難受的是,小姨關節痛的老毛病犯了,腰痛得站不起來,表弟卻在一旁不耐煩地催:“媽,你就不能快點嗎?”
我實在看不下去,說了他一句:“這麼大人了,自己沒長腿、沒長手嗎?”
沒想到,表弟還沒開腔回應,小姨就趕着護短:“別怪他,他還小,做不來這事!”
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爲什麼親戚們總是私下裏感嘆:小姨晚年遭罪,是年輕時候自己種下的苦果。
如果不是小姨無底線的縱容,表弟怎麼會成爲今天不知感恩的“巨嬰”?
然而,更可怕的是,這樣熟悉的一幕,正悄然在無數中國家庭中上演。
如果你不想養出個“白眼狼”,那麼下面這四個養育過程中的“坑”,一定要避開!
(一)
捨不得讓孩子幹活
我同事的父母,就是這樣的。
有一個女同事從小被爸媽捧在手心裏,連上學放學的書包都沒自己背過。大學畢業後就在城裏工作了,有一次她爸累倒住院了,她媽媽打電話希望她回去搭把手。
沒想到同事在電話裏冷漠地說:“醫院味道太難聞了,你自己搞定吧。”
唉,孩子不懂得分擔的背後,其實父母有很大的原因,才導致孩子總把付出當作了理所當然。
父母小時候捨不得孩子洗碗、掃地,那麼長大後,就別想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家務。
育兒路上,要適當地讓孩子參與家務,除了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外,也是在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同理心。
(二)
捨不得讓孩子喫苦
我們小區的張姐去年被公司裁員,家裏經濟一下子緊張起來。
可她面對在外地上大學的女兒時,她始終強撐着說:“沒事,你安心學習,缺什麼媽給你買。”
那大半年,張姐同時做着家政,還有四處打零工,勉強還能維持着家裏的開支。
但,女兒開口就要買最新款的手機後,才真正戳痛了張姐的心。
很多父母習慣在孩子面前扮演“超人”,再苦再累也自己扛。
可惜這樣做的後果,並不能換來孩子的體恤,相反的,他們總認爲自己背後有靠山,習慣了無休止的索取。
作爲父母,給孩子兜底是我們肩頭扛着的責任,但適當的向孩子“訴苦”並不丟人。
孩子也是家庭成員的一份子,他們有權瞭解家庭的真實情況,孩子知道父母工作辛苦、賺錢不易,才能讓他們珍惜和感恩。
(三)
凡事以孩子爲中心
我曾在網絡上刷到過一位網友的分享。
一位媽媽因爲心疼兒子,所以家裏的雞腿都留給了兒子,自己每次都啃雞骨頭。
好不容易把兒子拉扯長大,孩子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媽媽去兒子家裏做客,卻見到兒子把雞腿放在了寵物狗的碗裏,並且對新婚妻子說笑道:“我媽這人的口味很獨特,放着雞腿不愛喫,只喜歡啃雞頭。”
那一刻,媽媽的心被生生撕裂了。
原來,她犧牲自我的付出,在兒子眼中變成了理所當然。
在心理學中,有個“適度匱乏”理論——孩子只有在體驗過“得不到”的滋味後,纔會懂得“已擁有”是多麼的可貴。
作爲父母,我們與其想方設法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倒不如教會他感受分享的美好。
如果把家庭比喻爲一個星系,那麼最好的親子關係,並不是以孩子爲宇宙中心,而是大家都擁有各自的軌道,彼此照亮。
(四)
缺乏感恩教育
前段時間去醫院探病,看到一位老奶奶獨自來做檢查。
我好心地上前幫忙,身邊護工悄悄對我說:“唉,都是自己作孽呢!老人有兩個兒子,都說工作忙走不開。”
後來和奶奶聊天得知,她早年辛苦打工供兒子讀書,現在兒子們都事業有成,但他們也忘了自己的老母親,連陪她喫頓飯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抽出半天時間陪她來醫院檢查。
感恩教育的缺失,往往源於日常細節的疏忽。
比如孩子分享零食時,我們要開心接受而不是說“你喫吧,媽媽不愛喫”;收到孩子送的禮物,哪怕是一朵野花、一副塗鴉,媽媽們都要表現得自己很需要,並且真誠地向孩子道謝。
小小的互動,會在孩子心目中埋下一顆種子,讓他們最終懂得——愛的本質是相互滋養,而非單向奉獻。
【西紅柿媽媽寄語】
養孩子這事兒呀,不是大包大攬的保護才叫愛!
要想知冷暖、懂感恩孩子,就不要用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
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但不要凡事都替孩子包辦,任何事都提前給孩子鋪路。好的家人關係,是互相心疼、雙向奔赴。
而漫長的人生路,作爲父母,我們是沒辦法陪着孩子一起走完,但我們能盡己所能,讓他們擁有獨立的人格,走自己的路,用感恩的心,對待世間情,那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