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忙帶娃和不幫忙帶娃的老人,誰的幸福指數更高?年輕人都看看

來源: 更新:

現在這年代,年輕人的壓力多大呀!如果有老人幫忙帶娃,寶媽會輕鬆許多,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當然婆媳之間的關係也更復雜,有時候處理不好,會相互埋怨

“老人帶孩子到底好不好”,這個話題一直是有爭議的,但我們不過多討論。

我們要討論的是:帶孫子和不帶孫子的老人,到底誰的幸福指數會更高一些,建議年輕父母都要提前瞭解下。

01

像我一直是有老人幫忙帶娃的,我媽之前幫我帶老大,帶到了上幼兒園,後來我生了老二,也是媽媽在操勞。

但老二出生不久,媽媽卻突然腦出血、動了大手術,隨後去世了,緊接着是婆婆接手帶娃

婆婆一直帶到去年底,大概有七八年的時間,陪伴老大、老二長大,付出了很多,所幸兩個孩子都非常喜歡奶奶。

我記得我婆婆剛來深圳帶娃時,有點不適應,畢竟“人生地不熟”的嘛,喫的東西也不一樣,時常想念老家。

但慢慢地,她有了一起跳廣場舞的伴,也有一起學習的伴。

跟她玩得最好的是李阿姨,她也是幫兒媳婦帶孩子,兩人經常一起在小區裏遛娃,也會一起去散步、鍛鍊身體。

但前兩年,這李阿姨卻突然回老家了,原因是兒媳婦對她有意見,認爲她的生活習慣很不好,早上五點多就在那裏砍肉,把鄰居都給吵醒了。

但李阿姨走後,這兒媳婦帶娃手忙腳亂,帶了孩子卻做不了飯,總是兼顧不過來,所以跑來我家訴苦。

我婆婆聽到後,有點失望,所以等這家兒媳婦走了以後,我就問婆婆:“你會不會覺得帶孫子太遭罪呀?”

我婆婆說:“不會啊!雖說帶孩子有點累吧,但孫子孫女衝我笑、喊我奶奶的時候,我覺得一點都不辛苦了,還甘之如飴呢!

雖然她這樣說,但我知道幫忙帶孫子和不幫忙帶孫子的生活,還是大不一樣的,她犧牲了許多

02

要說帶孫子和不帶孫子,哪種老人更幸福,我這幾年可是看得明明白白。

帶孫子的老人,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不自由

每天早上五點多,婆婆就“上崗”了,要給全家做早飯,還得兼顧南方兒媳的甜口、北方兒子的鹹口,還要做小孫女的無鹽輔食

等我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她就會推着嬰兒車在小區裏遛彎,碰見熟人嘮兩句,而且還得全程盯着小孫女,絲毫不能大意

中午做午飯、喫午飯,哄睡孫女後,婆婆還得趕緊做一點家務,能睡就睡一會兒。

下午她還要陪玩、陪讀、陪做手工,5點左右還得接大孫子放學,然後做晚飯、餵飯,晚上還得等我們回家才能喘口氣

有時候我和老公加班晚了,婆婆還得繼續陪玩。給兩個娃讀完繪本、哄睡着後,婆婆自己都累得睡着了。

可以說,老人幫忙帶孫子,時間非常緊張,每天都是滿滿當當地安排。

有一天晚上,我看見婆婆在客廳翻相冊,裏面全是她在老家跟老姐妹們跳舞、寫毛筆字的照片。

“以前這時候,我正跟你的阿姨們一起在公園裏跳舞呢。”

她嘆完氣後,又趕緊補一句,“不過現在也挺好,天天能聽到孫子、孫女叫奶奶,見證他們成長的重要時刻,也是很幸福的。

確實老人帶娃的幸福,就藏在那些累並快樂的瞬間裏。

像我婆婆第一次聽孩子叫“奶奶”的時候,激動地一一打電話給親戚朋友報喜,那種成就感和幸福感是無與倫比的!

不帶孫子的老人,時間更自由,人也更輕鬆

像我一個客戶田姐,55歲了,老伴早就走了。

她退休後並沒選擇幫忙帶孫子,而是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每個月就在經濟上支持下兒子兒媳

但她的生活一點也不無聊,報了社區裏的老年大學,週一學太極,週二學插花,週三練書法,週四學寫詩,週五跟驢友組團爬山,有時間還會做義工,她簡直比年輕人還有活力

等老年大學不上課了,她還會去全國各地旅遊。

上次跟田姐打電話的時候,她正在雲南拍日出呢,據她說,身後還跟着一羣舉着相機的老夥計們。

談到年輕人的生活,她說:“我不會自找苦喫,過好自己的生活最要緊。孫子就應該兒子兒媳帶,我會給他們一些金錢資助,平常他們如果能偶爾帶孫子過來看下我,我就很知足了。

不得不說,不幫忙帶娃的老人,時間完全是屬於自己的,不用遷就誰的作息,也不用特意去琢磨做飯的口味,這種掌控感對老人來說比啥都金貴。

每個老人的性格和經歷都不一樣,所以他們感到幸福的點也會不一樣。

但如果讓她們在幫忙帶孫子和不帶孫子中做選擇,大多數還是會選擇帶孫子

我婆婆常說:“人老了就圖個熱鬧,老家房子再大,冷冷清清的有啥意思呢?”

雖然老人這麼說,但咱們年輕人還是得學會感恩,既然老人來幫忙了,我們就得讓她們儘量過得幸福一點,而不是讓她們受委屈。

03

想讓帶孫子的老人們幸福感高點,其實也不難。

我總結了兩條實戰經驗:

①下班回家後,別當甩手掌櫃

哪怕給孩子換個尿布,老人們也能歇口氣,是吧?這也會讓她們心裏感到暖暖的,認爲值了。

上次我老公主動洗了次碗,我婆婆激動得給我公公發視頻,說他們的兒子長大了。

②育兒觀念不同時,別急着指責

兩代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受時代的侷限,但不代表老人一定不會改,關鍵在於我們要如何友好地去溝通。

你越指責,老人越不改,反而讓矛盾激化。

像我們小區裏有個阿姨,她在大兒媳這邊生活很幸福,因爲大兒媳從沒說過她一點不是;而去二媳婦那裏幫忙小孫女的時候,只要她做錯一點事,就要挨批,所以過得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可想而知,肯定是不幸福的。

我自己的方式是,用一些工具,讓婆婆的育兒知識跟上時代。

比如我婆婆之前總說“孩子要多穿點”,自己穿多少,就給孩子穿多少,結果娃們長了痱子。

後來,我就找些育兒文章、專家視頻給她看,現在她比我還懂“小兒得保留三分飢寒”。

老人們其實也好學,就怕你覺得她“老糊塗”。

除了這兩點,平常咱們還要給老人說一些關心和感謝的話,還得送送禮物,這樣彼此的感情纔會好。

年輕人事情做錯了,咱們就認個錯、服個軟,這樣老人就很開心啦。

究竟是帶孫子更幸福,還是不帶孫子更幸福呢?其實沒定論,在於每個老人自己的想法,關鍵是我們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