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家孩子有這4個“優點”,彆着急炫耀,娃可能已經嚴重自卑了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很乖,也很謙讓,彆着急炫耀,因爲很有可能是孩子自卑的表現。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但如果孩子長期壓抑或扭曲表達,就會固化爲傷害性心理模式,對孩子將來的人生很不利。
前陣子我去一個社區做親子插花活動,現場來了二十多對家庭,有一個小名叫“乖崽”的男孩讓人特別心疼。

本來我們的花都是分配好的,有主花也有配花,但在做的過程中,他的主花(向日葵)被同桌的小女孩看上了,就順手拿走了。
小女孩說:“我這盆花,要有兩朵向日葵纔好看呢,反正你也用不上,還不如讓給我!”
乖崽放下了手,眼神也黯淡了下來。
我走到他面前,問他:“你不是很想要回那朵向日葵?”
還沒等小男孩說話,他媽媽就搶話,說:“我家乖崽纔沒那麼小氣呢,不就一朵花嘛,他不會放在心上的。他從小就很懂事,有啥好喫的、好玩的,總會第一時間讓給弟弟,他從沒讓我失望過!”
旁邊小女孩的奶奶附和道:“有這麼懂事的哥哥,你家弟弟可真幸福呀!”
弟弟得到了所有,而哥哥卻一再忍讓,這是好事嗎?
小男孩的默不作聲,把頭低到不能再低了,很小聲地說:“老師,我不喜歡向日葵,就讓給這個妹妹吧!”
我那裏也沒多餘的向日葵,我也不好管太多,有事就先走開了。
最後男孩手上的主花所剩無幾,據說都被借走了,就只有一朵粉紅色的玫瑰孤單單地插在中央,其他都是一些配花。
上臺拍照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露出八顆牙齒,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而“乖崽”卻藏着掖着,不想讓我們拍他的作品。
男孩的媽媽還在一味地炫耀自己孩子有多“謙讓”,可這明顯是嚴重自卑的表現呀。

我後來加了媽媽的微信,有多次委婉指出來,幸虧她聽進去了,有所轉變,希望男孩能走出自卑,慢慢變得自信起來!
哪些看起來是孩子的“優點”,其實是他們自卑的表現呢?
一、
過於謙讓、懂事
大孩子即使成爲哥哥姐姐,也是個“孩子”。
如果過於謙讓、懂事,證明他們在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來迎合大人的期待,這份看似討喜的“懂事”背後,是讓人心疼的小心翼翼。
就像上文中小男孩乖崽那樣,明明心裏惦記着向日葵,卻要硬說“不喜歡”,這種謙讓,哪是美德,分明是怕媽媽覺得他“小氣”。

他一直被媽媽“逼”着讓弟弟,已經有很強的不配得感了,所以在家裏選擇一味地忍讓,在外面也是如此。
深深的自卑,已經在他的心底紮根了。
如果你家孩子總是讓着別的孩子,不敢爭取自己的機會,那就要留個心眼啦,很可能是自卑入骨了。
第二、
凡事聽父母的話
孩子長大後,肯定是會產生獨立意識的,想要自己做主。
但如果他們凡事都聽大人話、不敢反抗,那麼證明他們內心對自己不認可,認爲自己沒法做出好的決定,口頭禪可能是“我要聽媽媽怎麼說”。
朋友家的兒子就是這樣,早上穿什麼衣服,放學先寫哪科作業,甚至週末跟誰玩,都得等媽媽下指令。
有次我逗他:“今天想喫番茄炒蛋,還是糖醋里脊?”
他愣了半天,扭頭問媽媽:“媽,你覺得我喫哪個好?”

他媽媽還挺得意:“這孩子從小就聽我的話,我讓他往東,他絕不敢往西,多省心。”
可省心的背後,是孩子連“自己想喫什麼”的底氣都沒有,多可悲呀,這明顯就是自卑嘛。
第三、
過度節儉
節儉本是美德,但如果過於節儉就不是好事啦。
有些孩子不敢像其他小朋友一樣,跟父母要玩具、要零食,甚至每次去超市就專挑便宜的東西買。
看似孩子知道爲家長省錢,很可能是自卑了。
孩子小,看了別人買了好東西,會本能地也想擁有,但這種過度節儉的孩子,可能是收到了家裏沒錢的信號,或者被父母多次拒絕。
所以他們慢慢就會把“不花錢”,當成保護自己的方式,好像只要自己不花錢,就不會給家裏添負擔,也不會被父母嫌棄。
可骨子裏,他們是覺得“自己不配要那些好東西”,是自卑了。
第四、
過於追求完美
上進是好事,但孩子若到了容不得一點瑕疵的地步,就得警惕了,這背後可能藏着深深的自卑。
這類孩子像給自己定了“必須做到最好”的死規矩,出了一點小失誤,就容易自我否定。
其實孩子這麼較真,是怕自己不夠好,就會被人嫌棄,這中間很可能是父母的要求過高。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類孩子往往不敢嘗試新事物,怕沒把握做好,暴露“不完美”。
他們遇挫就容易崩塌,孩子的自卑,也會在一次次“做不到”中加深。
要是我們發現孩子有以上這些苗頭,別急着糾正行爲,得先幫他們把藏起來的自卑一點點捋順。
首先,得讓孩子敢說“我想要”。
當然這個得多次鼓勵孩子,孩子才能做到。

遇到自卑的孩子,我們要經常說“你想要也沒關係”,慢慢地孩子就變得自信、勇敢了,不會壓抑自己而滿足別人。
其次,要允許孩子“說不”。
比如家裏的大孩子如果總把零食讓給弟弟妹妹,咱們別急着誇“懂事”,而是要先問他:是不是有點捨不得?其實你可以說“這次我想先喫的” 。
我們在小事上讓孩子試錯,比空講“要勇敢”有用多了。
最重要的是,父母別把“懂事”當勳章一樣掛在嘴邊。
孩子讓了一次玩具,咱們別總說“你看我家娃多謙讓”。
孩子聽了我們的話,別總說 “我家娃真聽話”。
因爲孩子聽多了這樣的話,會覺得“我只有這樣做,爸爸媽媽纔會喜歡我”。
我們要說:“你剛纔把玩具讓給小朋友,一定是希望他也能開心吧”。
“你有自己的想法,願意說出來,我們很開心呢”。
西紅柿媽媽寄語:
其實每個孩子心裏都藏着一個“小刺蝟”,只是有的孩子敢於把刺露出來,而有的孩子怕扎到人,就把刺全拔了。
咱們父母要做的,不是逼孩子把刺磨平,而是告訴他們:“就算你帶着刺,也值得被愛。”

等孩子確信“他不用討好誰,也能被愛”,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有底氣做自己,等他有了能量,才能真正學會分享、謙讓、節儉。
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是自卑還是自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