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陰道炎都癢得要命,細菌性陰炎的症狀是這樣的
細菌性陰炎是女性陰道微生態失衡引發的常見炎症,當陰道內乳酸桿菌“勢力減弱”,加德納菌等厭氧菌趁機大量繁殖,就會打破原本的平衡狀態,引發一系列不適症狀。及時捕捉這些信號,能幫助女性儘早干預,避免炎症擴散。
一、核心症狀:陰道分泌物的“異常警報”
1.分泌物量變多,質地有特點
患病後最直觀的變化就是陰道分泌物明顯增多,每天更換內褲時能明顯發現分泌物殘留。這些分泌物通常是均勻的稀薄狀,像被稀釋過的米糊,顏色多爲灰白色或淡黃色,偶爾會呈現淡淡的綠色,不像健康狀態下的透明蛋清樣。即便不用衛生護墊,也可能因分泌物沾染內褲而產生潮溼感,尤其在久坐後起身時,這種溼潤感會更明顯。
2.揮之不去的“魚腥味”
這是細菌性陰炎最具辨識度的特徵。分泌物散發的氣味類似變質的魚腥味,在溫度升高時會變得更加濃烈,比如運動出汗後、洗澡時熱水沖洗外陰時,味道會格外明顯。更讓人尷尬的是,性生活後由於局部充血、分泌物混合,魚腥味會瞬間加重,不少女性因此對親密接觸產生牴觸心理。這種氣味源於厭氧菌分解產生的胺類物質,即便用清水清洗,也只能暫時緩解,無法徹底消除。

二、伴隨不適:外陰的“輕微抗議”
1.時有時無的癢感
與黴菌性陰道炎那種讓人坐立難安的劇烈瘙癢不同,細菌性陰炎的瘙癢更像是“隱隱的提醒”。多集中在陰道口周圍,像有小螞蟻輕輕爬過,通常在安靜時(如夜晚睡前)或穿緊身褲時感覺更清晰,忙碌時可能完全忽略。這種癢感不會導致皮膚抓痕,也很少引發外陰紅腫,但反覆出現會讓人心情煩躁。
2.隱約的灼熱與刺激
部分女性會在排尿時感到陰道口有輕微的灼熱感,就像尿液流過時帶了點刺痛,但遠不及尿路感染那種劇烈疼痛。這是因爲過多的分泌物持續刺激外陰黏膜,讓局部變得敏感。穿化纖材質內褲時,這種刺激感會加重,換成棉質內褲後會舒服一些。
三、不同階段的症狀演變
1.初期:容易被忽略的“小苗頭”
剛開始可能只是內褲上的分泌物比平時多了一點,顏色略微發灰,氣味極淡,只有湊近聞才能隱約察覺到。此時外陰基本沒有不適,很多女性會以爲是生理性的分泌物變化,比如排卵期前後的正常波動,從而錯過干預時機。

2.中期:症狀逐漸“明朗化”
分泌物增多到需要每天使用護墊的程度,顏色加深爲淡黃色,魚腥味在日常活動中就能聞到。外陰的瘙癢和灼熱感開始頻繁出現,尤其是在月經結束後,由於陰道環境變化,症狀會突然加重,讓人明顯感覺到“不對勁”。
3.加重期:影響生活的“大麻煩”
若未及時治療,分泌物會變得更加粘稠,甚至出現少量稀薄的泡沫狀,氣味濃烈到自己能聞到,身邊人靠近時也可能察覺。外陰因持續刺激出現輕微紅腫,瘙癢和灼熱感升級,在走路、騎車時摩擦會引發疼痛。更嚴重的是,炎症可能向上蔓延,引發盆腔炎,出現小腹墜脹、腰部痠痛,性生活時也會感到深部疼痛。
四、與其他陰道炎症的關鍵區分點
1.vs黴菌性陰道炎
黴菌性陰道炎的分泌物是典型的白色豆腐渣或凝乳狀,瘙癢堪稱“酷刑級”,讓人忍不住抓撓,外陰會紅腫脫皮,而細菌性陰炎分泌物稀薄、癢感輕微,兩者很容易區分。

2.vs滴蟲性陰道炎
滴蟲性陰道炎的分泌物是黃綠色泡沫狀,像被攪動過的肥皂水,瘙癢劇烈且伴隨灼痛,還常引發尿頻尿急,細菌性陰炎則沒有泡沫狀分泌物和泌尿系統症狀,氣味也截然不同。
總之,細菌性陰炎的症狀以“分泌物多、有魚腥味”爲核心,伴隨輕微的外陰不適,且症狀會隨時間逐漸加重。它不像其他陰道炎那樣“來勢洶洶”,卻容易因症狀輕微而被拖延。女性若發現分泌物出現上述異常,尤其是魚腥味持續存在時,應及時就醫檢查,通過陰道分泌物化驗就能快速確診,早期治療只需局部用藥就能輕鬆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