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小米、南瓜…這些“土掉渣”的食物,竟是補脾高手

來源: 更新:

中醫常說“脾爲後天之本”,掌管着食物的消化吸收,一旦脾功能減弱,就會出現腹脹、乏力、消化不良等問題。現代人久坐少動、飲食不規律,十有八九存在脾虛困擾。其實補脾無需依賴補品,餐桌上的尋常食材就是最好的“養脾高手”。只要選對食物、喫對方法,就能讓脾臟慢慢恢復活力。

一、脾喜歡“溫軟”:這三類食物是天然“補脾劑”

1.黃色食材:中醫“五色入五臟”的智慧

根據中醫理論,黃色食物對應脾臟,且多數富含碳水化合物,能爲脾臟提供能量。小米是其中的代表,《本草綱目》記載其“治反胃熱痢,補虛損,開腸胃”,煮成小米粥時上層的“米油”更是養脾精華,適合脾胃虛弱者長期食用。南瓜則含有豐富的果膠,既能保護胃黏膜,又能促進消化,蒸南瓜、南瓜粥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玉米、地瓜等黃色雜糧也能健脾益胃,建議每週喫2-3次替代部分主食。

2.溫補雜糧:比精米白麪更養脾

精製米麪經過加工後丟失了大量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長期食用反而加重脾胃負擔。而山藥、蓮子、芡實被稱爲“養脾三友”,山藥中的澱粉酶能幫助消化,蓮子可健脾止瀉(注意去除苦心避免苦寒傷脾),芡實則適合溼氣重的人,三者搭配煮成雜糧粥,健脾效果翻倍。另外,炒白扁豆也是脾虛者的好選擇,生扁豆有毒性,炒制後能溫脾化溼,適合夏季腹瀉時食用。

3.藥食同源:溫和進補不“上火”

有些食材兼具食物和藥材的屬性,補脾作用更突出卻不易燥熱。茯苓味甘性平,既能健脾又能祛溼,可磨成粉加入麪粉中做成茯苓餅,或用來煲湯。黨蔘則適合氣虛明顯的人(比如容易疲勞、說話無力),用10克黨蔘搭配3片生薑煮水喝,能補氣健脾,但注意黨蔘不宜與蘿蔔同服,以免抵消藥效。大棗雖能補脾,但需控制量,每天3-5顆即可,過量反而會引起腹脹。

二、避開傷脾“雷區”:這些習慣比少喫補脾食物更傷身

1.貪涼飲冷:直接“凍壞”脾臟

脾臟最怕寒冷,冰飲、冰淇淋等寒涼食物會刺激脾胃血管收縮,影響消化液分泌。夏季很多人喜歡喝冰奶茶解暑,卻不知奶茶中的糖分和反式脂肪酸本就加重脾胃負擔,再加上冰塊的刺激,極易引發腹痛腹瀉。建議換成常溫的桂圓茶、生薑紅棗茶,既能補水又能溫脾。

2.暴飲暴食:讓脾臟“超負荷工作”

現代人聚餐時常常喫到撐,脾臟需要不斷分泌消化液來處理過量食物,長期超負荷運轉會導致功能衰退。中醫認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建議喫飯時喫到七分飽(即胃裏不脹、略有食慾的狀態),且要細嚼慢嚥,讓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後再進入胃部,減少脾臟的消化壓力。

3.過度節食:脾胃“無米下鍋”會變弱

爲了減肥而過度節食,會讓脾胃長期處於“空腹”狀態,消化功能逐漸退化,反而形成“越節食越胖”的惡性循環(因爲脾胃虛弱導致代謝下降)。正確的做法是三餐規律,即使減肥期間也需保證每天攝入150克以上的主食(以雜糧爲主),並搭配優質蛋白(如雞蛋、瘦肉),讓脾胃有足夠的“原料”維持正常功能。

三、喫對方法:讓補脾食物效果翻倍的小技巧

1.烹飪方式以“蒸、煮、燉”爲主

油炸、燒烤等高溫烹飪會讓食物變得油膩難消化,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損傷脾胃。比如同樣是南瓜,油炸南瓜餅不如清蒸南瓜養脾,因爲油炸過程中添加的油脂會加重脾胃運化負擔。建議將補脾食材做成粥、湯或蒸菜,既保留營養又易於吸收。

2.按季節調整:順應天時養脾更高效

春季可多喫韭菜、香椿等應季蔬菜,幫助肝氣疏泄(肝木不克脾土);夏季溼氣重,用薏米(炒過的薏米更溫和)搭配紅豆煮水喝,健脾又祛溼;秋季乾燥,山藥百合粥能補脾潤燥;冬季則適合喫羊肉蘿蔔湯,溫補脾胃抵禦寒冷。

3.搭配有講究:避開“相剋”組合

有些食物單獨喫養脾,搭配錯誤反而傷脾。比如黃瓜性涼,不宜與補脾的大棗同服;菠菜含有草酸,會影響山藥中鈣的吸收,兩者最好間隔2小時以上食用。而補脾時搭配少量生薑能增強效果,比如煮小米粥時加2片生薑,既能中和小米的涼性,又能促進消化。

脾的健康不是靠某一種食物“突擊進補”就能實現的,而是藏在每一餐的選擇中。小米粥的溫熱、山藥的綿密、蓮子的清甜,這些尋常滋味裏藏着最樸素的養脾智慧。與其追求昂貴的補品,不如從今天起,少喫一口冰飲、多喝一碗熱粥,讓脾臟在溫和的呵護中慢慢恢復活力。畢竟,脾胃好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食物的美味,擁有由內而外的健康狀態。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