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每週工作超過這個時長,大腦就會受損
受訪專家: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心理治療師 樊亞奇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歐陽雲霜
過勞者不僅身體弱,腦子還會變笨、脾氣越來越差。近日,發表在英國《職業與環境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長時間工作會實實在在地損害大腦,這是後續發生認知、情緒問題的生物學基礎。
該研究由韓國中央大學和延世大學開展,他們追蹤調查了110名醫護人員的工作時長,將他們分爲“過勞”組和“非過勞”組,然後通過神經成像技術檢測他們大腦不同區域的差異。結果發現,與朝九晚五的非過勞組相比,每週工作52小時以上(平均每天超過10小時)的人,其部分腦區出現明顯的“損壞”。比如額中回及島葉異常增大,前者在認知功能、注意力、記憶力和語言相關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後者則涉及情緒處理、自我意識和社交。這些解剖學改變或許是導致過勞者腦子不好使、工作效率低、情緒不穩定的主因之一。
之前也有不少研究證明長時間工作對健康不利。比如有實驗發現,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體內免疫細胞活性明顯降低,患感冒、流感等的幾率大幅增加;長時間工作還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2021年,據國際勞工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超負荷工作每年導致超過74.5萬人死亡,超時工作造成的疾病負擔是所有職業風險因素中最大的。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心理治療師樊亞奇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除了生理傷害,過勞對心理、人際等方面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超時工作讓人長期處於高強度壓力和疲勞下,容易發展成焦慮症;由於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中,過勞者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時間大幅減少,帶來諸多人際、家庭矛盾;超時工作還打亂了他們的生活節奏,使原本用於培養興趣愛好、鍛鍊身體、放鬆身心的時間被工作佔據,生活質量大幅下降,失去熱情和動力,陷入消極的狀態中。
對個人和社會來說,超時工作都有害,但並非“無藥可解”。研究者稱,如果不再加班,脫離高強度工作狀態,過勞導致的身心改變“至少部分是可逆的”。個人層面,建議根據自身情況減少工時,合理規劃工作任務和時間,避免過度承接工作,確保有足夠的時間用於休息和恢復。樊亞奇說,平時儘量做到規律作息,早睡早起,讓大腦得到充分休養;在工作間隙,可以適當進行“微休息”,如深呼吸、伸展身體、閉目養神等,緩解身體和大腦的疲勞。
社會層面,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護勞動者的健康免受長時間工作的影響。企業應意識到,員工的身心健康是發展的保障,要合理安排工作任務和工作量,避免過度加班和疲勞作業,這對提升效率和產出更有利。政府也應加強勞動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明確規定最長工作時間、加班限制和加班補償標準等,加大對違法用工行爲的處罰力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