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鈾一號橫空出世,結果性能太好了,顛覆全球能源格局
在北京盯着屏幕,就能在千里之外,“一鍵產鈾”,對,這個鈾就是核電站,核潛艇、核動力航母都要用到的原材料,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要知道伊朗因爲手裏有幾百公斤高濃縮鈾,就被以色列和美國狂轟亂炸。

而作爲全球最大鈾買家的中國,卻在瘋狂進化,大有復刻一段稀土製霸全球的故事,這會估計全球能源大國都在焦慮這事。
根據中核集團的披露,以及多家媒體的報道 ,2024年7月12日,“國鈾一號”開工建設,2025年7月12日,就生產出第一桶鈾,剛好是一年。

這麼短時間,換做是老美,估計也剛夠擬好詐騙國會PPT的....標題。
這次不僅僅是速度快,技術突破,更關鍵的是有效防止未來被卡脖子的風險,很有可能構建起來一套完整、高效、極具統治力的核電產業鏈,來幫助我們達到一些戰略目標。那究竟是咋回事呢?
一說到採礦,很多人腦海裏閃現的都是,一羣人在挖礦石。
實際上,鈾礦開採的傳統老辦法就是如此。首先是開採含有鈾的礦石,選礦,讓鈾富集起來,然後用化學辦法去掉雜質,提取出鈾來。另一種辦就是把含有鈾的礦石,堆起來,用溶液浸泡,再把鈾從溶液中提取出來。總結下來就是:“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

這兩種辦法,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而一種礦賣多少錢,很多時候就是取決於開礦本身的成本。要知道地球的鈾含量極少,平均每噸地殼物質中,只有2.7克鈾。所以提取到鈾,難度很大,需要很多人,很多設備,以及很多錢。
而“國鈾一號”用的辦法叫做:原地浸出法。說白了就是在礦山上打幾個孔,把含有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溶液,注入到地下礦層,氧可以把礦石中的四價鈾氧化成六價鈾;在碳酸氫根作用下,六價鈾會反應生成碳酸鈾酰絡合離子,這樣就直接溶解礦石中的鈾,再把溶液抽回到地表就來處理即可。

這套大國重器,相比傳統開採方式有什麼厲害之處呢?
總結下來有三點:
1、對環境幾乎沒有影響,整個過程,不開挖巷道、不破壞地表生態、無放射性廢渣排放。用的是二氧化碳和氧氣,代替了傳統工藝中的酸、鹼,所以採鈾過程實現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循環利用,顯著降低了環境風險,環保性能大幅提升;
2、效率比傳統工藝提升了一倍以上。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和設備,通過數字化的手段,精準控制溶液流向目標礦層,不僅提高了資源回收率,還能避免影響到附近的地下水。

3、遠程智能管控,工作人員在千里之外,只需要看着大屏幕,就可以實時監控和操作和操作,不需要大量的現場人員,自控人員精簡一半以上。無人機智能巡檢覆蓋100%採區和供電線路,配合北斗定位,異常報警、視頻融合分析全自動完成。水冶環節基本實現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程度國際領先。
所以,“國鈾一號”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遠高於傳統採礦,需要的人手和資金也更少,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未來我們就可以廣泛推廣到松遼、二連、鄂爾多斯、伊犁等我國北方盆地鈾資源開發。此前,我們已經有了全球先進的核電技術,而如今我們掌握了低成本獲取核電原材料的問題,這個組合,放眼全球,也是相當炸裂的存在,完全就是重建產業鏈優勢,確保了我國戰略資源的安全。

那“國鈾一號”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
1、從擺脫貧鈾的局面。其實啊,中國是世界鈾生產大國之一(大概全球排名第八左右),但又同時非常缺鈾,中國鈾的年產量在2000噸左右,但需求量超萬噸,更不要說目前在建的核電站規模,中國斷層領先全球,未來的需求量只會更大,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估算,中國鈾資源需求量,在2030年將達到22600噸,在2040年將超過達到43400噸,所以根本沒辦法自給自足,只能靠買買買。舉個例子,哈薩克斯坦是全球最大產鈾國,其中近四成都被中國買走,是最大的買家。如果“國鈾一號”的模式推廣,未來我們對於進口鈾的需求量會大幅降低,不用擔心隨時都有被卡脖子的風險。

2、有助於實現“雙碳”目標,提到發電,火電不環保,風光水電不穩定,要麼發展核電,要麼發展儲能,而大國當然是全都要。核電作爲壓艙石,可以確保電網安全穩定。在未來我國電網結構中,核電的地位必不可少,而“國鈾一號”有助於我們獲取到價格低廉的鈾,確保我國核電站的原料安全;
3、實現戰略目標。與鷹醬等西方列強不同,中國一直倡導和平發展。而要發展,就必須提高生產力,想要提高生產力,就必須有足夠的電力供應。看看越南和印度,如今是就是被電網發展所限制。如今缺電的國家依然很多,且需求很迫切。

美歐此前就經常使用核電出海這張牌,來拉近和其他國家的關係,來確保一些國家不會站隊蘇聯。
同樣地,如今對於東大而言,核電出海,依然十分重要,此前我們可以對外輸出核電技術,但其實也受限於核電原材料,而如今有了,“國鈾一號”,其實就補齊了這個短板,更有助於我們實現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