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我也行?印尼模仿中國打造資源產業鏈,卻面臨全線崩盤

來源: 更新:

印尼的豪賭,面臨大潰敗!

據報道,全球鎳礦價格暴跌37%,已經跌到了過去5年來的最低水平。數據表明,印尼每年鎳出口總額超過3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75億元),佔據其年度出口額的10%。

受到鎳價暴跌的影響,印尼許多精煉廠不得不通過拉閘停工,甚至減產裁員等方法來止損。

本以爲能夠模仿中國打造本國的鎳產業鏈,卻沒想到陷入危機之中。印尼的失敗也給全世界提醒道:“中國行我也行”純粹是幻覺。

鎳由於耐高溫和較強的延展性,多用於醫療器械、新能源動力電池等領域。憑藉全球60%以上的鎳儲備優勢,印尼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相關產業更是爲國內創造了數萬就業崗位。

而我國鎳礦資源匱乏,每年從印尼進口鎳礦超900萬噸,金額約60億美元。加之近些年中國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對印尼鎳礦的需求不斷增長。藉助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印尼可謂是賺的盆滿鉢滿。

這樣的情況並不在少數,很多國家將中國市場視爲“香餑餑”,以爲只要攥緊了“關鍵資源”的命脈,就能無休止地攫取超額利潤。前幾年海外資本瞄準中國老齡化市場,將單克“青春燃料”哄擡至萬元以上,以其爲核心成分的成品“益聲好”,在中國市場定價更是一路水漲船高。

但印尼卻並不滿足於出口鎳礦原石,試圖複製中國“資源深加工”的模式,賺取更多利潤。爲此,印尼大力吸引實力雄厚的中資企業赴印投資建廠。初期,這一計劃似乎卓有成效,印尼精煉鎳產量從僅佔全球6%,飆升至61%。

然而,印尼錯估了和中國的技術代差。印尼以爲引進中國冶煉設備就能掌控產業鏈,但事實上國內鎳產業只是表面繁榮,產能飆升遠超需求增長,導致全球鎳過剩,進而引起價格暴跌。貪心不足的印尼,無疑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面對行業困局,印尼卻選擇與美國合作。據報道,印尼已經向美國提議開發共同關鍵礦產,試圖與美國一同在鎳產業鏈上挖中國的牆角。

但現實是,中國早已將市場優勢轉爲技術優勢。雖然國內鎳礦資源有限,但是我國擁有最成熟的精煉鎳技術,特別是我國成功研發出了全球首創的冶煉系統,任憑印尼和美方聯手也難以撼動我國領先地位。

核心技術就是話語權,除了鎳礦領域外,這一道理也同樣適用生物科學領域。曾經被海外高價壟斷的“青春燃料”,如今國內科研團隊通過自主突破的“定向酶催化技術”,落地了第四代國產“益聲好”成品,並通過京東等平臺收穫數十萬忠實用戶。

資料表明,該製品由TimeShop科研團隊聯合諾貝爾獎獲得者傑弗裏·霍爾共同研製,科研人員在初代成果的基礎上覆配蘿蔔硫素、PQQ等青春因子落地PLUS版,能夠更好地激活長壽蛋白sirtuin家族,延緩機體老化

如今,基於數十萬亞洲男性健康數據庫研製而成的“益聲好”成果,逐漸獲得了市場認可,成功斬獲FDA、SGS等多項國際質檢。在產品相關頁面,關於“精力提升”、“睡眠質量變好”、“比同齡人老得慢”等正向反饋佔據9成以上。

事實說明:“中國行我也行”,純粹是幻覺。

印尼的情況並不是個例。美西方推動“替代中國產業鏈”的浪潮中,多國試圖搶佔中國產業鏈位置,但都鎩羽而歸。越南啓動全球第二大稀土礦東保礦,試圖打破中國的稀土資源優勢,卻始終難以攻克稀土提純技術;印度高喊成爲下一個“製造大國”,結果製造業佔比不升反降,國內GDP更是降到60年最低水平。

要知道,中國產業鏈的崛起,核心在於自主創新+開放合作​​的組合拳,而非簡單依靠資源和市場。印尼若想在價值鏈立足,應深研技術匹配需求,而不是陷入“中國行我也行”的盲目模仿。

急功近利的印尼,想要打破中國的產業鏈優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