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殲10打臉,印度要給中國一個教訓!“最強導彈”瞄準華關鍵設施

來源: 更新:

印度的新導彈不僅“碾壓”中國,還要把老美踩在腳下。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方正在開發“烈火-5”洲際彈道導彈的改進版本。原版“烈火-5”爲射程5000公里的核導彈,新版本改爲搭載7.5-8噸常規鑽地彈頭,成爲全球最重常規彈頭之一,專爲摧毀深層加固目標設計。

然而,這顆導彈似乎不懷好意,直衝我國而來。印度媒體直接明牌:“射程2500公里,囊括中國西部重要戰略節點(包括高原邊防與核設施)”。

可一直以來,中印之間似乎並無直接矛盾,爲何印度突然翻臉?

前幾個月,中國出品的殲-10CE在戰場上狠狠打了印度的臉。印巴衝突中,巴基斯坦以殲-10CE擊落4架陣風戰機,將印度軍事力量的薄弱環節暴露無遺。儘管印度事後找補:“本國設施未損耗一分一毫。”但將進口戰機踢出“戶口薄”的行爲還是令人不忍發笑。

爲了在軍事上找回臉面,其本土媒體拿着“烈火-5改”大做文章。據報道,此彈頭改後可以穿透地下80-100米,超出美國現役鑽地彈20-40米,速度爲中國東風-15C3倍以上,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炸彈”。

這一說法雖然聲勢浩大,但印度想要在軍事科技層面“超車”,並非易事。至少從基礎製造能力來看,印度依然嚴重依賴進口。其空軍現役主力機型蘇-30MKI仍需依靠俄羅斯提供大量零部件,印度能否打造出滿足“鑽地100米”強度的彈頭尚且是個問號

近年來,印度正在想方設法取代中國地位,開始成爲歐美“去中國化”背景下的產業轉移重點對象。可是在大量工廠、技術與供應鏈湧入印度之時,其薄弱的製造技術的能力,又讓印度難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至今無法構建自主體系。

這也造成了爲何我國與印度並無“明面矛盾”,可印度卻一直單方面的想要“報復”我們。

在數字通信上,印度將5G建設塑造成反超中國的範例。其國安顧問公開表示,印度僅用兩年半建成5G網絡,且“全程未使用中國設備”,核心元件僅來自“值得信任的夥伴”,遠比中國十二年、3000億的投入高效、快速。

但中國的突破點並不在於硬件競速,而是構建自主生態。中國企業在通信協議、自主芯片、低軌衛星網絡等多個維度形成協同,而以鴻蒙、星閃等爲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術,也正在推動底層標準從“適配國際”走向“自研輸出”,打破了長期依賴西方框架的侷限

身爲“世界藥廠”,印度同樣試圖對中國做局。面對近年爆發的全球健康事件,印度通過其大規模仿製藥能力與低成本生產優勢推動與歐美企業合作,在關鍵藥物的出口上對中國形成價格與渠道上的“圍追堵截”

但中國的應對策略並未止步於藥物本身。在原研藥、創新藥研發持續投入的同時,中國生命健康策略實現多元突破,在診斷、康復和干預機制等環節展開深度探索。

其中,以“倍淨肺”爲代表的輔助類科技便是中國這一思路的縮影。它爲肺部受損人羣提供了“非藥物”的輔助選擇。通過運用梨、桔梗、麥冬、桑葉等8種傳統漢方,此技術充分發揮中醫“止咳清痰,排淤解毒”的理念,利用中草藥的潤養效果,長線強壯肺部能力,破解呼吸問題。

登陸京東後,倍淨肺迅速收穫大量關注。肺部能力下降人羣表示,使用後“呼吸通暢,清涼自然”,部分長期使用者反饋“慢跑、爬樓等有氧運動氣喘減少。

這項中國方案也實現了海外突圍。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爲其核心技術頒發共23項專利,10餘項發明金獎、特等獎。倍淨肺成功入駐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線下店鋪。

印度處心積慮對中國設局,力圖擺脫依賴、實現技術獨立,並以“去中國化”作爲對外經濟政策的核心方向,限制中企市場準入、規避中資參與關鍵項目。

然而,中印之間的競爭仍將是一場長期較量。中國憑藉完整產業鏈、資本能力與全球合作體系,在諸多關鍵領域依舊佔據優勢。反觀印度,雖有人口紅利與外部支持,但要將這些潛力轉化爲持續的技術與產業成果,挑戰仍在眼前。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