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別讓“網紅醫生”的流量,沖垮了專業的堤壩

來源: 更新:

打開各類短視頻平臺,越來越多醫生脫下白大褂走進鏡頭,成了網友口中的“網紅醫生”。有人對着鏡頭講高血壓防治,有人拍下門診趣事,還有人乾脆演起醫療短劇——這本是件好事,專業的醫療知識藉着屏幕飛進千家萬戶,醫患距離好像都拉近了些。

可網絡這池子水,難免混着泥沙。有的“網紅醫生”藉着科普的由頭帶貨賣藥,更有甚者,頂着“醫生”頭銜卻不聊正經醫術,專在兩性話題裏打擦邊球,把本該嚴肅的診療室變成了追流量的“遊樂場”。最近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文規範醫療科普,在這片熱鬧的網絡場域裏豎起了一道清晰的“界碑”:能當網紅,但不能丟了醫者的本分。

得說清楚,現在網上的“網紅醫生”真假摻半。有真大夫註冊認證,也有護士、技師頂着“醫生”名號,更有甚者,壓根沒沾過醫療邊,全靠編醫學名詞唬人。普通網友哪辨得清這些?聽着“專業術語”就容易信了邪。

美國醫生特魯多那句“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不光說透了醫生的本分,也道清了鏡頭前該有的樣子。醫生也是普通人,鏡頭外的生活事偶爾聊聊,對受衆而言不失爲一種“安慰”。就像山東一家三甲醫院的老大夫,科普完高血壓防治,轉身直播起糖醋排骨的做法;上海某三甲醫院的主任,深夜唱首歌解解壓,轉頭就鏡頭對着門診診室,讓網友看他怎麼給病人問診——這哪是“出格”,分明是用煙火氣把醫患距離拉得更近了。健康知識裹在人情味裏,比干巴巴的說明書好懂多了,這纔是科普的巧勁。

可另一些“網紅醫生”卻走了歪路:打着“兩性健康”的幌子搞軟色情,把治病救人的專業當成吸睛漲粉的工具——這哪是做科普,分明是拿患者對醫生的信任當兒戲。要知道,專業和嚴謹是醫生的“底色”,這底色掉了,再想讓患者信你,難比在沙灘上蓋樓。管你線上線下,專業是裏子,創意是面子,這順序倒過來,就變味了。醫學這行守的那些價值、責任,容不得半點糊弄。

再說說帶貨這事兒。醫生上網科普,最終該讓大家更懂健康,而不是賺帶貨佣金。線下看病,大夫得望聞問切、看化驗單纔敢開方子;線上隔着屏幕,連病人啥情況都摸不清,就敢拍胸脯說某款“藥”包治百病?把科普賬號變成“直播間藥房”,就像讓裁判自己下場踢球,既想定規矩又想賺大錢,最後坑的還是那些信了他們的觀衆。

四部門文件裏說不準“借健康知識變相賣藥”,正是戳破了這些“掛羊頭賣狗肉”的貓膩。真要拓展線上診療,該是把大醫院的掛號窗口搬上雲端,讓偏遠地區的患者也能找專家“雲問診”;而不是把藥房貨架擺進直播間,讓救命藥成了“9.9秒殺”的引流品。

現在不少“網紅醫生”背後都有MCN機構,專業團隊幫忙策劃內容不算啥,但不管是機構還是醫生自己,都得拎清:醫生不是流量的“附屬品”,這形象不能爲了漲粉說變就變。

對真有看病需求的人來說,“網紅醫生”的點贊數再多,不如病歷本上那句“症狀好轉”實在;帶貨銷量再高,比不上患者一句“好多了”金貴。醫生這行當,打從根子上就扛着“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擔子。到了網絡時代,鏡頭可以換,流量可以漲,但這顆醫者仁心的座標,絕不能偏。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