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號書展:葛劍雄、陳杰與你說說《上海六千年》

來源: 更新:

福泉山出土的象牙權杖說明良渚時期貴族怎樣的信仰和權威?

江面曾寬達數十里的吳淞江,爲何在元中期淤堵直至被廢棄?

無論是個人、城市還是國家在努力發展自我向未來的同時,都很難離開身後關於“家園”的追問。即將舉辦的八月上海書展上,由文匯報社、上海博物館組編、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上海六千年:海納百川文明之路》新書分享會,將爲您找到家和城市乃至國家的源頭。

無論新老上海人,都會構建自己的城市歷史的記憶,《上海六千年》一書將溯源至新石器時代的史前考古成果,因爲上海特殊的地理現象古岡身構成海岸線,爲先民提供生存棲息之地,因此上海歷史始自距今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沒有文字記錄前的史前史中,先民如何拓荒、南北交融中提升生產力、海納百川基因如何鑄就此後的東亞國際港口?分享會上,本書作者、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將爲您劃要點;上海兩條母親河吳淞江(後爲蘇州河)、黃浦江水系變遷又如何塑造瞭如今這座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本書作者、中央文史館館員、復旦大學資深文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葛劍雄爲您圈重點。

陳杰(左)、葛劍雄(右)

《上海六千年》一書內容源自2024年文匯講堂“上海文明探源 貫古通今向未來 上海6000年”的七期現場講座、九期研學的線上線下報道和40餘個短視頻。本書保留了現場20位不同領域知名學者如陳杰、高蒙河、田兆元、葉舒憲、葛劍雄、熊月之、江曉原、倪閩景、吳景平等對上海六千年歷史的最新研究,他們以追溯上海“五個中心”歷史基因爲脈絡,生動挖掘歷史進展中的重要文物、遺址如象牙權杖和廣富林文化遺址,重要人物如春申君、徐光啓、王圻,重要文化現象如南北交融、書畫上海、錢莊等。新書讀來頗有尋找希臘阿里阿德涅線團的探祕快感,從中能感受到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上海六千年中的體現。

《上海六千年》一書於今年5月31日出版,贏得學界、讀者的廣泛好評,東方出版中心主導了該書的外譯,阿拉伯語、塞爾維亞語、日語、英語版本均有望簽約出版。

本次書展分享會的內容將由抖音-東方出版中心和視頻號-東方1978、文匯報視頻號同步直播。地點爲延安中路1000號上海書展中心活動區,時間爲8月18日15:30-16:30,歡迎前往現場或觀看直播。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