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次元濃度最高”的上海,以角色閃光點反饋現實

來源: 更新:

8月1日-4日,ChinaJoy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登場,大會合並“國際化升級”與“多元生態”等特色,爲遊戲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展示新世代的“心觸點”提供國際化的舞臺。公開數據顯示,展會每年都吸引了全國各地如潮水般湧入的二次元愛好者。除此之外,上海還有密集且熱門的二次元常規打卡地,如南京東路地鐵站、百聯ZX創趣場、上海外文書店、百米香榭等,這些都使得上海成爲“二次元濃度最高”的城市。而“二次元”粉絲與商業體之間形成了某種與主流文化有所區別,卻可互構的青年“亞文化”圈。

一個短暫的區別於日常的儀式空間

從吸引了最多人流量的漫展活動內容來看,各創作者攤位要完成各動漫遊戲作品及衍生周邊的首發、首展,參展方式通常包括Cosplay(角色扮演)、衍生產品展售、虛擬偶像沉浸式“走秀”、遊戲玩家現場“對戰”等。從營造了“打卡地”的二次元實體商業形態看,它們往往是藉助“周邊”這種載體將實體空間轉化爲對二次元場景的延續性表達,以此來讓同一部作品的愛好者在真實空間中獲得基於共同情境的身體體驗。在這一業態支持下,上海二次元粉絲圈形成了特定的交流方式:互幫領取無料(免費動漫遊戲周邊產品),交流“喫谷”(購買動漫衍生品)經驗,展示“痛包”(用於收納和展示周邊產品的透明包袋),進行日常化Cosplay(通過對角色元素的提取和重新整合,展示或COS角色的部分元素,使大衆難以將其與日常事物區分,而同好者能一眼辨認出來)等。藉助這些行爲符號,二次元愛好者能迅速從情感上將“自己人”從大衆圈層中區分出來,達成某種粉絲間共識,譬如陌生人之間會在確認了共同角色元素後發出歡呼並主動發起交談。由此,一個短暫的區別於日常的儀式空間得以形成。

無論是常態化的二次元聚集地還是週期性的二次元盛會,都具有明顯的區別於日常的風格特徵——主辦方用符號話語傾心打造抽離於現實的沉浸式體驗空間,青年人則藉助場內規則與自發的COS行動等亞文化符號在這些獨立空間中重新聚合爲新的“部落”。這種從舊有秩序中抽離出來、進入暫時性“狂歡”狀態的文化現象,被法國人類學家範·根內普(Van Gennep)囊括進他的“過渡儀式”理論中。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也強調,儀式主體是後工業時代中基於遊戲和休閒的、能自由處置自身結構位置的一種狀態。

“二次元”主題商場、漫展、Cosplay集會等活動,粉絲使用特定語言和服飾作爲加密符號的默契,對外形成跟常規生活與“局外人”之間的區隔帶,對內則形成情感上的強紐帶。但這種在時間上陷入日常秩序的“間隙”、在空間上打破“次元壁”的“交融”地帶有明確的自限性,當人們準備踏出這個共享空間,交融隨即召喚出對未來結構重建的擬製形式:人們深知此類共享廣場上的狂歡可以是對日常秩序、生活壓力等的暫時懸置,卻不是對現實秩序的徹底廢除,也不是與它無關,而是在它之中劃出一個“在外仍屬之”的例外之地,穿過這一界域,由“二次元”角色帶來的真實反思和價值認同感從虛擬空間過渡到現實空間,並得到更新和調試。

“對話”與“接合”新現實的積極功能

“亞文化”概念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的西方社會,在40年代作爲表徵特殊文化現象的學術性概念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研究領域。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與外來文化事物之間衝撞與融合的產物,既具有亞文化的普遍性質與一般社會功能,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本土特色與風格特徵。當代青年形成和對外表達自己對階層、民族、性別、代際等態度的方式,通常是利用某些媒介,例如改寫大衆文化中的物品和符號、建構亞文化“風格”,來表現出對自己或對集體的認同感。因此與西方青年那種以“個性”對抗“社會”的自由主義式顛覆和反抗特質相比,中國青年亞文化則更多體現“差異”而不是“背離”。

中國青年亞文化的“差異性”鮮明地體現在其儀式形式上。“二次元”本身已是對“三次元”現實的模仿,而Cosplay展會等活動通過懸置日常交往中的謹慎與隔閡——打開了一個外在於日常交往規範領域的“例外狀態”——在這個事實性情境中人們可以身着誇張的服飾,切換想象中的角色人格來與他人進行互動與交往,在這個過程中,屬於角色的閃光點會被反思性重構。從而,也許會針對現實中可能存在的“失範”現象,重建現實生活。

具體而言,各種亞文化儀式的交融空間具有“對話”與“接合”新現實的作用,就像積極熱血的ACGN[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遊戲)、Novel(小說)的首字母縮略詞]並沒有瓦解青年的正義感與拼搏鬥志,集體展演的行爲可能反過來強化現實規範與正確的價值觀。例如青年們對國產動漫《鎮魂街》主角的模仿與二次創作是建立在對角色守護家園的熱血經歷和“不忘初心”價值觀充分了解與認同的基礎上的,他們對人物形象的復刻與模仿進一步促進了現實中規範意義的生成。

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把對象徵體系和意義體系進行取用和編碼的這層空間叫做“表徵性空間”,具體來說是通過將意義賦予空間中象徵物的形式,來闡發規範、價值和表達普遍經驗。總的來說,“二次元”線下展演的“表徵性空間”是人們在其中爲行爲重新賦予意義的階段,這就需要青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識別、抵制歪風邪氣,也要求社會層面加強監督管理,爲青年人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上海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