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奪環法冠軍卻遭輿論口誅筆伐,波加查的原罪竟是國籍與超羣的實力?



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塔代伊·波加查身披黃衫衝過終點線的瞬間,現場觀衆的呼喊中交織着讚歎與疑慮的複雜情緒。這位26歲的斯洛文尼亞車手以絕對優勢將個人第四座環法總冠軍收入囊中,距離五冠王紀錄僅一步之遙。
但與前輩們不同,波加查的勝利並未換來一致的喝彩,反而讓他與所效力的阿聯酋航空車隊陷入輿論漩渦——在“新舊碰撞”中,新勢力的統治力竟然成爲一項需要辯解的“原罪”。
輿論質疑波加查及其車隊令環法失去懸念
波加查在本屆環法中的最強對手,當屬2022年和2023年蟬聯冠軍的丹麥名將溫格高。然而命運的天平在賽季初便已傾斜——今年3月舉行的巴黎-尼斯賽上,溫格高不幸摔車,腦震盪的傷勢迫使他休戰三月之久。重返賽場後,溫格高的狀態起伏不定,他坦言:“有些賽段我拿出了職業生涯最佳表現,但另一些跌至多年來的谷底。”

反觀波加查,自2020年首戰環法便一舉奪冠以來,已在這項最具影響力的自行車大賽中斬獲21個賽段冠軍,本屆環法更是全程展現出無可匹敵的掌控力,無論是體能分配還是心理博弈,都牢牢主導着主車羣的節奏。在前兩週比賽中,波加查拿下四個賽段冠軍,黃衫加身的他始終穩居榜首。波加查所效力的阿聯酋航空車隊同樣統治力超羣——除純平路衝刺賽段外,從突圍賽段到高山賽段,幾乎所有地形的勝利都如探囊取物。
這種近乎壟斷的表現,卻在輿論場掀起波瀾。一方面,不少聲音認爲阿聯酋航空車隊的絕對統治消解了懸念,讓環法賽淪爲乏味的獨角戲。賽事前兩週的收視數據似乎印證了這種擔憂:在自行車運動核心國家中,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的收視率較五年均值下降5%到7%,西班牙更是暴跌近30%。傳統環法那種“不到最後一刻難分勝負”的緊張感與激烈對抗的魅力,似乎正被這種壓倒性優勢逐漸稀釋。
就在外界以爲波加查會繼續橫掃賽段、不斷刷新紀錄時,他卻悄然放緩了腳步。這種調整並非因爲身體疲憊,更多緣於精神透支——尤其是在比利牛斯山三個賽段後,他已領先溫格高約4分鐘,巨大的優勢讓黃衫歸屬失去懸念,這種鬆弛便愈發明顯。到了第三週的阿爾卑斯山賽段,比賽中的防守姿態與難掩的倦容成了他的新標籤。

這一轉變又招致猛烈批評。法國《隊報》稱,波加查的“悶悶不樂與滿腹抱怨”侵蝕了環法尾聲的氛圍:“如果黃衫得主都給人無聊和痛苦不堪的印象,別人又怎能興奮起來?”可細究之下,這種狀態並非不可理解。本屆環法爲適配電視轉播,賽事強度被推向極致,幾乎沒給車手留下喘息空間,連波加查這樣的全能王者都坦言“身心俱疲”。事實上,無論阿聯酋航空車隊選擇何種節奏,都難逃指責:全力進攻會被斥爲“破壞懸念”,適當收斂又會被批“違背體育精神”。
有人看不慣新勢力打破傳統格局
這場圍繞波加查的爭議,折射出百年環法的“新舊之爭”。一項傳統賽事在商業化浪潮中不斷蛻變,新勢力崛起打破固有格局,質疑與爭議便如影隨形。
阿聯酋航空車隊的崛起本身就是對傳統主流自行車世界格局的顛覆。長期以來,自行車運動在歐美地區擁有深厚的傳統和龐大的粉絲羣體,賽事運作、車隊構建以及競爭格局都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模式。而阿聯酋航空車隊近年來憑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精心的團隊運作迅速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這支2017年阿聯酋航空資本注入後改名的車隊,在八年時間裏從意大利藍波-美利達車隊轉型爲世界頭號勁旅。隨着2024年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旗下低碳能源和投資公司XRG加入,更讓車隊本年度的預算高達6000萬歐元,遠超排名第二的紅牛-博拉-漢斯格雅車隊(5000萬歐元)和第三名維斯瑪車隊(4000萬歐元)。這種“金元足球”式的砸錢模式,無疑是一場衝擊認知的革命。
波加查的斯洛文尼亞人身份,也爲其傳奇故事增添了一層耐人尋味的複雜性。在環法百年曆程中,冠軍多來自法國、比利時、西班牙、丹麥、英國等傳統自行車強國,東歐車手從未在這項賽事中建立過如此持久的強勢統治。作爲來自非自行車傳統強國的車手,波加查以突破性的表現,打破了歐美強國對頂尖車手的壟斷格局。
這樣的“逆襲”,無疑讓那些習慣了固有競爭格局的人難以接受。而縱觀體育史,每當有新勢力打破平衡、強勢崛起時,讚譽聲中往往就會伴隨着難以避免的質疑與爭議。波加查的故事,同樣逃不開這一規律。

環法賽事總監克里斯蒂安・普呂多姆的評價或許最能概括這種複雜心態:“鑑於這項運動的歷史,我們不得不面對質疑與猜忌。”
波加查20歲時榮獲環西賽季軍,2020年以1904年以來最年輕冠軍身份登頂環法賽;他是能從2月到10月持續奪冠的全能王者,既能在巴黎-魯貝賽的古典賽與範德普爾抗衡,又能在比利牛斯山的陡坡上壓制溫格高。這般成就本是實力的明證,卻因打破了傳統格局,不得不承受遠超常人的審視。
波加查的輿論困境,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當代環法在競技本質與商業訴求之間的複雜糾葛。當一項百年賽事既要堅守體育純粹性,又要滿足大衆對戲劇性的期待,身處風暴中心的強者,註定要在讚譽與爭議中艱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