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總有些人在我們身旁……



黨羣站點聯絡員陳振良:騎手服務大家,我服務他們
熟悉的訂單提示音響起,外賣騎手方文亞擰緊瓶蓋,把喝了一半的礦泉水揣進兜裏,朝靜安區靜安寺商圈黨羣服務站裏忙碌的駐站聯絡員陳振良揮了揮手,匆匆衝入瓢潑雨幕。
颱風來襲,讓方文亞實實在在地“爆單”了。風驟雨急,靜安寺商圈寫字樓密集,白領外賣需求激增。他像陀螺一樣連軸轉,從上午一直奔到下午3點半,才得空拐進熟悉的黨羣服務站。

儘管套着雨衣,雨水和汗水還是將他裏外澆了個透。他站在門口,雨水順着帽檐、衣角滴滴答答砸在地面,洇開一片水漬。方師傅望着服務站內光潔的地板和整潔的環境,下意識地後退了半步。陳振良看出他的遲疑,一把將他拉進涼爽的室內:“快進來,地拖拖就乾淨了!”
陳振良一邊招呼方文亞等小哥坐下歇口氣,一邊介紹:“你們服務大家,我服務你們。我們這裏熱水隨時有,微波爐熱飯、充電器救急、冰箱存點東西都方便。頭疼腦熱、中暑劃傷這些小狀況,感冒藥、藿香正氣水、創可貼都備着。喏,那邊雨披、雨傘也隨便取用。”他指着整齊碼放的物資。
方文亞抹了把臉上的雨水:“有單子我們高興,但最怕就是淋成落湯雞,或者半路車子趴窩,溼衣服黏在身上一整天,沒地方換,那滋味真是難熬。”

站點內有熱水提供
深知這份奔波的辛苦,站點在原有貼心服務的基礎上,又悄然升級了配置。考慮到風雨天裏騎手們早出晚歸、衣服溼透也常常無暇更換,角落的櫃子上特意添置了幾臺嶄新的電吹風。“哪怕只是把溼冷的鞋子、袖口吹吹乾,也能讓兄弟們舒服一點再奔波。”陳振良說。
救助站站長茅永傑:“等天氣放晴,我用車送你們過去”
今晚20時,窗外風雨漸弱,崇明區救助管理站站長茅永傑仍不放心。他直奔救助對象的居住區域,看看新進站的7名務工人員是否需要幫忙。
室內,這7名剛獲得救助的外來務工人員,已經沒了起初的緊張和慌忙,已梳洗乾淨用過餐食,正給家人通電話報平安,茅永傑這才稍稍寬心。
原來,這7名務工人員剛剛從江蘇連雲港來到上海崇明區。不巧遇上臺風“竹節草”影響上海,狂風暴雨令他們準備進駐務工的工地臨時關閉。這7人人生地不熟,突逢極端天氣,一時間不知所措,只好就近找了處避雨的屋檐,蜷縮在一起取暖,並向崇明區救助管理站緊急求援。

崇明區救助管理站站長茅永傑正在巡查
接到求助信息,救助站第一時間行動,工作人員頂着積水路段開至求助地點。茅永傑回憶說,當他們找到這批務工人員下車救援時,“剛出車門,手上撐着的雨傘骨架瞬間就被大風吹折了”。
有工友見風雨暫歇,就想着趕緊外出找活。茅永傑對此很能理解,“他們外出務工,誰不是扛着一家老小的生計呢?”儘管如此,他還是“婆婆嘴”勸導對方儘量在站內多停留一會兒,並及時把最新的氣象信息推送給他們。
留意到工友們談及附近兩公里開外的工地,茅永傑還仔細搜索了一下信息。“的確是在建工地,應該靠譜。”覈實信息後,他寬慰工友,“好好睡一覺,醒來後如果天氣放晴,我用站裏的車送你們過去。”
茅永傑的細心誠懇打動了工友們。剛安頓好這邊,他又起身去巡查,看看其他救助對象的情況,是否有突發情況需要幫忙。這,又將是個不眠夜。
交警李佳梁:5分鐘救援人生地不熟的司機
今天上午10點多,市公安局黃浦分局交管支隊一大隊民警李佳梁正在延安東路重慶中路路口西南角執勤,頭盔面罩上的雨點已模糊了視線,狂風也捲起雨衣的衣角。颱風“竹節草”正步步逼近,即便已過了早高峯,馬路上的車子也大多開得格外小心,車流速度放緩,更要避免積壓。緩行車流中,眼尖的李佳梁發現馬路對面,有輛車長時間停滯,他穿過車流向那輛車走去。
不等司機開口,李佳梁就觀察到車子右後輪輪胎癟氣了,“先開到路邊不影響交通的地方,開慢一點”。司機人生地不熟,連自己所在的馬路叫什麼名字也不清楚,於是李佳梁就步行在前引路,引導司機將汽車停在延安路高架下一處空地,耐心等待拖引車救援。

本報記者 趙立榮攝
等待過程中,司機告訴李佳梁,輪胎沒氣又碰上臺風天,他不敢再繼續開了,只能停在原地。幸好碰見了熱心又耐心的李佳梁。漸漸地,司機緩回過神來,想起了什麼似的,直奔後備箱,拿出一個嶄新的打氣筒,只是擺弄了半天,卻不知如何使用。
李佳梁接過打氣筒,研究說明書,將氣泵連上輪胎,讓司機回到駕駛室發動汽車並掛上空擋,而他自己則在雨中蹲了足足五分鐘,幫助駕駛員將後車輪胎補足氣,這樣一來車胎狀況可以繼續行駛,也就不用再花錢叫救援車了。那時,雨勢突然變大,執法記錄儀留下的影像裏,李佳梁袖子上的水珠一顆顆迅速滑落。
面對這個看上去有些許迷茫和慌亂的司機,李佳梁也有點放心不下。他仔細告訴司機如何去最近的品牌修車點,還反覆叮囑“車速不要快”。
昨夜今晨,面對颱風天帶來的各種突發情況,全市公安機關民警撲到風雨一線,被吹倒的隔離欄、淤堵積水的下水道,他們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爲城市築起平安防線。
市政工作人員陳凱:不到十分鐘完成路口搶排
今天下午2點左右,一陣短時強降雨突襲虹口。上海新虹口市政建設有限公司防汛突擊隊隊長陳凱通過虹口區城運中心監控發現:北外灘區域的高陽路東長治路路口出現積水。“出發!”他即刻召集在公平路待命的2臺大功率泵車在5分鐘內趕到積水點,不到10分鐘就完成搶排。
爲了迎戰颱風“竹節草”,自7月28日發佈藍色預警以來,陳凱和隊員們就沒回過家。這兩天,更是做了大量人員和物料的準備。公司全員250多人全部到崗,還做好了管道疏通、提前清淤、沙袋堆疊等工作。昨天清晨5點多,值守人員已到崗,趕在早高峯來臨前將前夜降雨進行預排水,並將上街沿兩側排水口的掛籃取走,保障區域內排水量達到峯值。同時,在轄區內4個容易積水的低窪路段附近安排泵車待命,一旦出現積水情況即刻處置,這便有了開頭的一幕。

深夜,上海新虹口市政建設有限公司防汛突擊隊正在搶排某校內積水
保障道路排除積水情況外,陳凱和團隊還臨時“接單”了一場學校的求助。某學校由於地勢較低,內部管道老化,積水排不出去,最深處已沒過小腿肚。學校向屬地街道求助後,險情馬上被反饋至陳凱團隊。他立刻調度一輛大泵車前往,先用20分鐘將靠近馬路的校門處積水抽淨,再逐步向校內推進,一直到深夜10點才排水完畢。
陳凱團隊一邊搶險一邊還不忘覆盤總結。他們說,“竹節草”來勢洶洶,但大雨下下停停,給了城市相對充分的排水時間;此外,依託虹口區推出的“點位長”制度,由機關、街道幹部帶隊,每隊10餘人分別值守在多個易積水區域,也能以最快速度處理應急狀況。
居民區書記任海松:20分鐘讓老人重新吸上氧氣
今天早晨8點多,在居委會辦公室值守了一晚上的楊浦區長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任海松正與同事交接工作,忽收到緊急消息:翔殷路578弄小區一棟高層居民樓裏1-9層停電了,更令人着急的是,樓裏有位87歲的老人剛出院,現階段要依靠吸氧機提升體內氧飽和度,吸痰機定時排出肺部炎症引起的痰液。兩臺救命機器因斷電停擺,老人情況緊急,家人手足無措。
供電恢復晚一分鐘,老人的生命危險就會加倍。任海松當即聯繫小區物業周保華師傅,先去老人家中想辦法恢復供電。隨即,他也衝進了大風大雨裏。
居民住的樓棟與居委會有些距離,高樓間風疾,助長了雨勢的猛烈,到了居民樓下,任海松大半個身子已溼透,懸在心上的弦越繃越緊。

“好在周保華非常熟悉小區情況,經驗豐富、手腳也快。一接到電話迅速帶着應急電纜等設備,從該樓棟未受影響的變電箱接駁臨時取電。前後10來分鐘,就解決了老人家的供電問題。”由於周師傅的有力配合,很快兩臺機器正常運轉起來,老人的狀態也逐漸恢復平穩,家屬鬆了一口氣,一再表示感激。

停電原因仍在排查當中,任海松的弦依然繃着。看到老人家裏的問題暫時得到解決,他馬上下樓,一面從供電公司瞭解排查進度,一邊聯繫同事儘快對居民區高齡、獨居老人在臺風天遇到的困難情況開展排查,提示要特別留心使用醫療設備的特殊羣體,保障重點人羣的生命安全。未作停歇,他又趕往放置樓棟變電箱的地下室瞭解情況,並將物業人員的排查現場拍下來發往該樓樓組羣,“看到都在積極搶修,希望居民們能稍微定定心”。
不久,供電公司臨時應急車到位,爲停電住戶提供臨時供電,正午時分,停電原因查明:是颱風天氣導致綠化帶內變電箱一零件受損。經搶修,13時左右全部住戶恢復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