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財政赤字增3.4萬億美元,1000萬人失醫療保險


本月初,特朗普政府強力推動的“大而美”法案在美國國會兩院快速通過並簽署成法。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21日發佈的最新評估顯示,“大而美”法案預計將在未來十年使美國財政赤字增加約3.4萬億美元,導致約1000萬美國人失去醫療保險。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所、美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蘇劉強指出,“大而美”法案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爲“兩減一增”,即“減收入、減支出、增赤字”,體現了共和黨一貫主張的“小政府、去監管、減稅收、弱福利、降開支”的理念。
債務高企民衆買單
目前,美國聯邦債務規模已達36.6萬億美元,約爲2024年美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的1.26倍。而財政赤字不斷增加將進一步推高美國政府業已高企的債務規模,引發市場對美債可持續性的擔憂。
當然,美國經濟依賴債務驅動的模式不會改變,改變的是債務承擔主體。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的意圖明確:政府減少負債和支出,迫使企業和居民增加借貸和消費投資。這也解釋了其持續施壓美聯儲降息的核心動機——降低資金成本,刺激借貸意願。
有觀點認爲,醫保、教育、營養計劃等社會民生項目成爲主要削減對象,本質是政府推卸公共責任,將醫療等剛性成本轉嫁給居民個人承擔。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模型顯示,法案將使最低收入羣體稅後年收入下降1.1%,而頂層20%人羣年淨收入則激增近1.3萬美元(平均增幅3%)。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最貧困階層每人每年損失約1600美元,最富裕家庭年收入則增加1.2萬美元。
緩解財政赤字並非易事
儘管削減支出意在降低赤字,但減稅導致的財政收入下降幅度遠超支出削減。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未來十年,該法案將使政府直接支出減少約1.1萬億美元,政府收入下降約4.5萬億美元。這意味着,美國財政赤字將增加約3.4萬億美元。
鉅額赤字將推高本已高企的市場利率。美國稅收基金會批評稱,法案本可經由優化稅收措施節省數萬億美元,卻將資金過多投入到“政治噱頭”中,高利率不僅增加了政府償債負擔,更直接抬升消費者與企業融資成本,抑制經濟活動,形成惡性循環。
不過,蘇劉強指出,法案儘管將推高美國財政赤字,但現在很難斷言美國財政赤字升高後一定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他表示,特朗普政府正試圖通過多種手段緩解財政赤字風險。一是增加關稅收入,彌補財政赤字;二是力推穩定幣,緩解債務壓力;三是通過降息減輕政府融資成本。其中,2024年美國進口貨物總額3.3萬億美元,如果按照10%的貨物進口關稅計算,每年可以徵收3300億美元金額,十年累計3.3萬億美元。這幾乎可以抵消未來十年新增的3.4萬億美元財政赤字。
重振經濟面臨斷檔風險
特朗普政府期望通過減負與鬆綁重振製造業,以關稅和產業政策彌補財政損失。然而,這一願景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近期公佈的美國非農數據已顯露其服務業疲態。大幅削減政府支出將進一步抑制消費,重創作爲美國就業“壓艙石”的服務業。若服務業萎縮而製造業未能及時復甦填補空缺,美國經濟短期內或陷入“服務業疲軟、製造業未起”的斷檔風險。
其次,在存量競爭加劇的全球環境下,美國製造業能否在政策激勵下實現大規模迴流與競爭力提升仍存有疑問。此外,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反移民政策將加劇低端勞動力短缺,工業崗位空缺恐難由本土勞動力充分填補。
也有觀點認爲,儘管法案將加劇美國社會貧富分化,但並不意味着與“重振經濟”的目標相悖。法案的減稅減輕了企業負擔,尤其對初創投資者、半導體和製造業的大幅減稅與優惠,能增強投資積極性,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從長遠看也將減輕企業負擔。多個權威機構的評估指出,法案未來十年或將使美國經濟年均增速提高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