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終結“內卷”!價格法修訂直擊惡性競爭核心



7月24日,國家發改委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佈的《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針對“內卷式”競爭祭出制度利劍——不僅將低價傾銷的規制範圍從商品擴展至服務,更首次明確禁止利用數據算法實施不正當價格行爲。這一修法舉措,爲破解當前外賣平臺“零元購”等惡性競爭困局提供了法治解決方案。
這種制度層面的針對性調整,恰是對當下市場亂象的直接回應——近期愈演愈烈的外賣平臺補貼戰,堪稱“內卷式”競爭的鮮活樣本。上海市場監管部門近期的約談與平臺後續整改措施,進一步揭開了這場流量狂歡背後的多重危機:當消費者爲“零元奶茶”歡呼時,部分商家被迫承擔60%以上的補貼成本,平臺則陷入“補貼越多、虧損越大”的惡性循環。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競爭模式,本質是資本對市場主導權的非理性爭奪。
外賣平臺的補貼困局並非孤例,這種以價格爲武器的破壞性競爭,早已在中國商業史中反覆上演。從共享單車到直播電商,從價格鏖戰到直播間破價,爲傾軋對手的價格戰屢見不鮮。2024年,京東七鮮曾以“擊穿價”策略將山姆會員店128元/盒的榴蓮千層蛋糕降至68元;同樣因這款蛋糕,阿里旗下盒馬生鮮以“移山價”叫板山姆會員店,兩家連續降價角逐,最終陷入“誰先停手誰喫虧”的困局。
面對這類愈演愈烈的惡性價格戰,此次修法直指核心痛點,爲治理“內卷式”競爭提供了制度抓手:首先精準界定不正當價格行爲,將“強制其他經營者低於成本價傾銷”“利用數據算法實施價格歧視”等新型競爭手段納入規制範圍,有效填補法律空白;同時細化不正當價格行爲的範圍,尤其將平臺經濟、數字經濟中的新型價格違法行爲納入明確禁止範圍,爲打擊大數據殺熟、平臺強制“二選一”、算法操控價格、不合理收費等提供直接法律依據。
對於不正當價格競爭,制度完善只是第一步,法律的生命力終究在於實施。對部分外賣平臺的約談與整改要求,已釋放“強監管”的明確信號。但要徹底扭轉行業生態,還需多方協同:企業和平臺應迴歸服務本質,而非一味壓價;行業層面,相關協會可建立“合理利潤預警機制”,當某一品類利潤率低於臨界點時啓動價格協商,及時預防惡性競爭。
商業競爭本應多維度展開,不能只體現在冷冰冰的價格數字上。價格法的修訂,既是對市場秩序的重塑,也是對商業文明的迴歸。當“零元購”的泡沫退去,我們期待看到商家專注品質提升、平臺深耕服務創新、消費者樂享公平交易的良性互動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