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前的7月23日,一件大事在這裏發生……



偉大建黨精神與大思政課建設系列活動,今天(23日)在中共一大紀念館舉行。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當下,跨越一個多世紀的時空長河,紅色基因在此匯聚激盪,思政育人的時代命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展館變課堂:讓思政教育浸潤童心
“孩子們,假如你是一名‘紅喇叭’小講解員,在這座紀念館裏,你會挑選哪一件展品,向遊客講述那場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講臺上,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教師武曉菲向學生們拋出一個個小“任務”。這不是簡單的知識問答,而是一次引導孩子們“尋寶探祕”的旅程——選展品、說理由;挖故事、悟精神;融資源、創新意。

這是當天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說課展示環節的一個生動縮影。
爲了這堂展館裏的思政課,武曉菲做足了功課。她深入學生訪談,設計問卷調研,一次次走進紀念館實地觀摩,只爲精準捕捉場館資源與教材內容的“融合點”。最終,她將目光鎖定在《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她系統梳理了館藏圖文、數字視頻、陳列展區等豐富資源,精心構建教學內容。
如何讓小學生真正理解那段風雷激盪的歲月?盧灣一中心小學依託毗鄰中共一大會址的獨特地利,學校通過“紅喇叭”小講解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孩子們心中埋下歷史的種子。寒來暑往,孩子們走進紀念館,參觀學習、模擬講解,對這座紅色殿堂的每一處角落、每一件展品都如數家珍。
武曉菲的這堂課,正是在此基礎上,以“爲心儀的展品代言”這一驅動性任務,引導孩子們像小偵探一樣深入挖掘場館資源。他們嘗試用課本知識搭建理解的階梯,去探尋展品背後塵封的故事與愛黨愛國情感,將抽象宏大的偉大建黨精神具象化爲一件件實物、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跨學段協同:構建思政育人新生態
在更高學段,曹楊二中教師鄭佳則從“主義的抉擇”這一深邃視角切入,帶領學生剖析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磅礴偉力。這堂課的背後,是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精心組織的跨學段協同教研。他們通過多次集體備課,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教材要求和學生學情。核心議題聚焦於: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認知的邊界在哪裏,教學目標如何精準錨定?場館資源這汪活水,又如何精準澆灌到不同學段思政教育的心田?這種深度的協同與碰撞,是“大思政課”建設走深走實的關鍵支撐。
當天,由中共一大紀念館編輯出版的《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由上海市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中共一大紀念館、復旦大學望道研究院聯合主編的《偉大建黨精神研究年鑑(2021-2022)》,以及由復旦大學望道研究院專家領銜主編的《先鋒:新時代好青年的精神榜樣》三本新書首發。作爲宣傳闡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項目,“大道叢書”編纂同步啓動。
針對青少年思政教育創新,活動還推出兩項重點舉措:“大思政·融五育·樹新人”紅色週一實景課堂——黃浦區中小學校大思政課建設專項行動與“向陽而生——全國青少年初心之旅”主題活動啓動,促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融合。
中共一大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薛峯介紹,此次系列活動通過成果展示、實踐探索與理論研討,搭建了一個紅色資源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立交橋”和“協作港”,爲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注入新動能。與會者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爲契機,持續用好紅色資源,讓偉大建黨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