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米路面精修,背街小巷享“寧夏”|大城善治 上海實踐



鎮寧路405弄,上海中心城區典型的背街小巷:一側是給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居住的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一側是煤衛合用的老公房。兩側相距近:梧桐樹枝丫正好夠到另一側的圍牆;抬頭,一根電線粗的晾衣繩橫貫兩邊,T恤、背心在空中晃盪。
以往每到盛夏,這條弄堂就“枝節橫生”。一早着急跑單的快遞小哥和買菜居民都要通過此處,彼此擠擠挨挨,更容易人、車都堵在路口。特別是接近弄口的十多米路面坑窪高低不平,趕上天氣不好、路面積水,車輪飛濺的水花惹得居民不快:“自從你們住過來,這路還能走嗎?”
今年入夏以來,情況似乎“突變”。靠近路口的17米路面整修完畢,下水道疏通,來自附近居民區的“12345”工單數量驟降。背後是關於這17米的持續綿綿用力——去年,江蘇路街道社區黨羣服務中心主任曹蕾利用自身區人大代表的資源,撬動多方共同修路;今年,藉由“多格合一”機制,街道進一步整合資源,對17米路面進行常態化維養及周邊管道疏通。
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問題是在路面,根子是在人心。修好了這17米,更是跳出“17米”來看待基層問題的解決路徑。
城市工作的“以人爲本”,既是人本思維,聚焦人的獲得;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作人在其間的主觀能動,聚焦問題攻堅啃硬幹事創業。

修路先穩人心
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晨建公寓”由鎮寧路405弄4棟老舊居民樓徵收改建而來,於2023年面向快遞、外賣騎手、環衛工人等羣體推出。入住的新就業羣體與街道黨羣工作者、派出所民警、居民區書記、物業公司代表等,成立自治委員會。關於17米路面引發的治理矛盾在每月一次的自治委員會例會上被提出。
背街小巷要修路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看是否能進入區裏的修路額度,或納入精品小區改造。但這17米體量太小,換誰都會優先考慮市政道路,讓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因此,曹蕾得到的回覆是:“可以申請,但預算流程長且不能保證。”
但在鎮寧路405弄,這17米是“關節”。晨建公寓裏廚衛獨立,這難免讓路對面老公房的居民心理不平衡。於是各種“訴求”冒出:衣服晾曬不“自由”,小哥電瓶車充電影響自家停車,新就業羣體生活不規律噪音擾民……曹蕾意識到:“既要修路,也要把人心穩住”。
不能等。身爲區人大代表,她將修築、物業單位的代表資源集聚,也經由街道協調相關市政部門進行井道監測等。“修這17米路面跟修市政道路是一樣的流程和標準。”她的手機裏保留着修路視頻,“來了25名工人,從早上7點幹到傍晚5點半,把鑿路、疏通下水道,鏟、鋪、壓瀝青全部完成”。
路面坑窪填平,也逐步撫平了居民的心理落差。71歲居民吳阿姨說:“其實大家都不容易。”
當然,這不是曹蕾一個人在努力。在上海,以收集民意和反饋訴求爲主要內容的“兩代表一委員”制度越發深入城市治理肌理。“代表和委員起到的不僅僅是反映民意的作用。”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啓這樣觀察,放諸基層一線,個體本身就是重要的治理力量和資源,以代表或委員撬動更多社會和市場資源力量共同解決問題,“穿針引線”,這亦是剛性制度的有效補充。

未訴先辦解決潛在問題
颱風天臨近,曹蕾琢磨着再疏通一次下水道。這次,她有了更多資源支撐。
依託網格黨建聯席會,每月,自治委員會的成員都要參加網格黨建聯席會例會,這意味着部分問題能得到街道管理部門現場派單解決。今年小道的疏堵和維養的任務由街道“發單”給屬地物業,由城運統籌。
有了機制整合資源,讓迅速回應民意變得更爲具象。
最近,網格黨建聯席會例會上解決了一個潛在矛盾。負責晨建公寓的凝新第二街區黨支部李萍反映,某社區門口長期存在快遞堆放佔道的問題。會上有人提出罰款舉措,但被投了“反對票”——這影響的是街區宜居宜業的生態,能否用更柔性的方式代替剛性執法?
李萍找來快遞小哥代表們一商量,找到更多適合的存放點位。羣策羣力下,社區門口的快遞被順利規整,不會因佔道而被執法,且符合小哥們的日常動線。
晨建公寓的租戶、圓通快遞站站長鬍永兵來自江蘇鹽城,每天早上要挨家挨戶收百來個包裹,到傍晚集中發出。這個盛夏,他的日子是舒心的——弄堂暢通無阻,他可以“速戰速決”,在暑頭毒辣時回公寓休息,也不用擔心站裏員工因堆放被罰款……不再是“借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