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讀書2025年7月書單




《AI時代的文學教育》,陳平原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從ChatGPT閃亮登場到DeepSeek引起全球轟動,短短几年間,人工智能便從深奧的專業領域躍升爲全民熱議的話題。這股浪潮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就像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科技突破一樣,引發了價值觀重塑、社會變革,並推動了知識體系的重構。這一次亦不例外。爲此,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牽頭,組織專家團隊深入探討“AI時代的文學教育”,從文學創作、文學批評與研究等方面展開深刻反思,並就文學教育的宗旨與目標、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論文規範及學術倫理等核心議題進行全面重新審視。

《江南器物志》,徐風 著,譯林出版社出版
這部長篇系列散文以江南“器隱鎮”爲背景,用十個故事單元切入古鎮民生的方方面面。“託江南之名,借器物說世”,聚焦人與器物的互動過程,展現出由“匠藝”層面深入“文心”內核的創作手法,和江南本土的地方文明,發掘江南敘事中的民間生命力。“器隱鎮”是一個有着鮮活的氣場的江南勝地,徐風用文學的想象和對現實名物的考證,激活了江南地理中的一座古城,深情寫就一幅江南風情長卷。

《無法獨處的現代人》,[英]齊格蒙特·鮑曼著,章 豔 譯,浦睿文化 | 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獻給每一位“工友”和“病友”的思想小書。這是一份關於當代社會的哲思記錄,有關無法獨處的現代人,有關安全感的喪失,有關經濟蕭條、消費降級、教育危機、知識焦慮……以“將熟悉變爲陌生”的眼光,重新審視那些日常事務與我們之間微妙而深刻的關係。

《黑白》,汪家明 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編者精心選編珂勒惠支、比亞茲萊、麥綏萊勒、肯特、棟方誌功、張光宇和冷冰川等七位大師的黑白經典之作四百餘幅並撰寫序言,及魯迅、黃永玉等名家爲藝術家們撰寫的文字和藝術家生平年譜,以呈現黑白創作者強烈的精神性與個人風格,其作品中綻放的人性、人文與藝術光芒,持續激發我們對生命、死亡、神祕星空、無垠大地的思考。本書特別約請2025年度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獲獎設計師趙清操刀設計,以極簡呼應黑白之力,每一頁皆是藝術家精神世界的私語與詩意的共生。

《間諜教廷:教宗對抗希特勒的祕密戰爭》,[美]馬克·里布林 著,焦靜姝 譯,索恩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間諜教廷》是一部揭示二戰期間梵蒂岡祕密行動的、兼具歷史深度與諜戰懸疑的傑作,披露了教宗庇護十二世如何在公開場合保持沉默的同時,暗中策劃推翻希特勒的驚天陰謀。書中展現了教廷與納粹之間的複雜博弈,揭示了天主教間諜網絡如何通過暗殺、情報傳遞和祕密行動對抗納粹暴政,顛覆了人們對教宗庇護十二世的傳統認知。

《出走》,[愛爾蘭]埃德娜·奧布萊恩 著,李林波 譯,後浪 | 九州出版社出版
想象一下,上世紀60年代,在極度宗教化、制度性厭女的愛爾蘭,一本無畏書寫女性真實慾望與情感的小說,引來了怎樣的道德恐慌?《出走》是由《鄉下女孩》(1960)、《孤獨女孩》(1962)、《幸福婚姻中的女孩》(1964)組成的成長三部曲。小說記錄了兩個年輕女孩如何走向生活、身上揹負着怎樣的歷史,又在命途中爲自己創造了怎樣的未來。這是愛爾蘭“天才女友”血淚衝撞的成長寓言,也是無數普通女孩的命運縮影。

《樹》,[日]幸田文 著,史 詩 譯,未讀 | 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電影《完美的日子》裏的話題之書,日本散文家幸田文作品簡體中文版首次引進。從北海道到鹿兒島,從兒時對姐姐的嫉妒,到成年後對女兒的遺憾,本書記錄了幸田文在13年間與樹木的15次“交流”。她以一雙極具洞察力的眼睛凝視着樹的來路和歸處,在這些回憶和感受中,探尋生命的意義。

《太陽的陰影:深入非洲的旅程》,[波]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 著,毛 蕊 譯,理想國 |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
1958年,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作爲社會主義波蘭首位也是唯一一位駐外記者抵達加納——非洲解放浪潮的最前線。此後30多年間,他在非洲這片“大到難以描述”的大陸上游蕩,往返於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盡一切力量出現在那些被遮蔽的地點,不論是流血衝突、軍事政變的現場,還是叢林中掙扎在生存線上的村落——從各個前線發回直擊報道,試圖爲世界呈現一個真實的非洲。
這本書最終呈現的,是獨一無二的非洲圖景:那裏有彷彿世界誕生之初的極致美景,也是無數部落、民族、文化和勢力交織的洶湧之海。

《當一切命中註定,我們還要勇敢嗎?:從蘇格拉底到薩特的85條人生哲學建議》,徐英瑾 著,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本書討論的是更廣義的人生哲學問題,幫助讀者如何探索人生道路,如何尋找自己的目標,並在需要人生選擇的時候給出一些懇切的建議。通過跟隨古往今來偉大的哲學家,瞭解他們的生平,認識他們的學說,尤其剖析了他們對人生哲學觀的見解,從而提供給讀者一套豐富的“人生工具箱”,認識到“幸福”並非只有一種傳統的定義,而是可以從不同的對人生面向的討論中,獲得論證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