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怎麼來?園怎麼建?社區花園也有“樣板間”了!

來源: 更新:

今天(23日),靜安區大寧路街道新世紀公寓小區的“綠之谷生境花園”啓用。

在社區花園建設的過程中,靜安區綠化市容管理局與大寧路街道攜手,及時總結梳理新世紀公寓社區花園改造成功經驗,形成《靜安區社區花園建設工作指引》,推出全市首個針對居民小區內花園建設的規範性工作指引。

“共謀共建、共商共議、規範共管、長效共享”,這一建設模式將爲各小區盤活閒置綠地,建成集生態、休閒、健身於一體的社區花園,爲精細化社區治理提供可複製的生動樣本。

2個月建成社區花園

新世紀公寓始建於1996年,是一處典型的老齡化小區。隨着時間推移,小區原本位於東南角的綠地逐漸被人遺忘,草皮枯黃,樹木枯死,地表裸露等問題逐漸顯露,完全失去了最初“景觀綠地”的功能。這塊原本應屬於居民的公共空間,卻因爲日漸積弊,成爲社區治理中的“心病”和“痛點”。

大寧路街道在綜合網格走訪聯繫中瞭解到此情況後,迅速將此問題納入網格重要項目,並緊緊圍繞“如何讓這一角落重新煥發生機”快速開展實地查勘、方案研討、指導服務等工作,力爭改善綠地環境面貌,回應羣衆訴求。

爲因地制宜、科學有效推進改造,充分依託綜合網格黨建聯席會議機制,區綠化市容管理局等共建單位全程參與新世紀公寓社區花園改造,精心指導新世紀公寓小區依託社區協商機制,充分遵循羣衆意見,發揚全過程人民民主,對改造方案進行科學論證與編制。街道發動居民、社區園藝師等對設計方案進行建言獻策;業委會及聯建單位對項目改造提供資金幫扶;區綠化部門組織專人多次赴現場對於建設技術規範給予指導,特別是對於“植物選擇”方面,指導多選擇本土適合生長、低維護的植物,並提醒景觀造景多考慮植物季節性與層次性,在“功能定位”方面,指導應按照社區花園面積、位置、服務人羣等設置多元功能類型,突出功能特色。

正是有了多元主體的主動參與及專業力量的支撐,才促使着社區花園改造既滿足美觀要求,又兼顧功能需求,得到了社區居民一致好評與認可。

延鐵新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俞展介紹:“居民想改善這塊綠地的想法由來已久,但苦於缺乏資金及必要的技術支撐;今年在靜安區綠化部門及大寧路街道的支持下,從居民“設想藍圖”到各方“實地共議”只用了一週,前後總計約2個月時間就完成社區花園建設,居民紛紛對此拍手稱讚。”

從“探索試點”到“規範指引”

此次發佈的《工作指引》,緊緊圍繞黨建引領、共治共享、專業賦能三大理念,對社區花園改造中的需求排摸、方案制定、資金共籌、改造規範、長效共享等環節,羅列具體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徑。例如,在科學編制方案時,如何發揮居民區黨總支牽頭作用,依託居民自治協商平臺,形成具有居民共識認可的方案。在籌措資金環節,如何通過社區支持、個人募捐、物業基金、企業捐款等多元方式進行籌措,用於社區花園初期建設及後期養護管理中。在後續管理中,如何推動成立自管小組、制定《社區花園公約》,定期舉辦園藝沙龍等形式,常態開展花園後期管養的同時,增進鄰里交流,提升花園活力。

《工作指引》出臺,是黨建引領網格治理中從“解決一件事”到“辦好一類事”的積極探索,爲解決居住區樹木遮擋、優化社區生態環境提供基層實踐方案。

啓用儀式活動現場,大寧路街道林長辦還與新世紀公寓小區業委會簽署了移交協議,後續小區業委會將依託社區花園管理公約,持續推動花園長效管養到位,着力激發社區自治共治活力。活動中成立的“綠鏈志願服務隊”以及新聘任的4名市民林長也將肩負起愛林護綠的新使命與新擔當,用實際行動詮釋對綠化工作的熱愛與激情。

“街道通過綜合網格黨建聯席會議平臺,高效整合區職能部門、人大單位等共建單位資源,並協調居民區、業委會、物業等基層治理力量,最終促成新世紀公寓社區花園的改造,並贏得居民廣泛認可。”大寧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彥平表示,希望街道在探索實踐中形成的社區花園建設機制,能爲其他居民區的花園改造等社區治理工作,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樣板。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