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鼓樓發生坍塌?去年年初剛完成修繕,若朱元璋知道得氣活過來

來源: 更新:

5月19日傍晚,隨着轟的一聲巨響,位於安徽鳳陽的明中都鼓樓發生局部坍塌,頂部大量瓦片從空中墜落,隨之塵土飛揚,路人四散逃跑,真·塌房的場面令人震驚。幸運的是,從後續傳來的新聞報道,鼓樓主體無恙,現場並未有人員傷亡。

很多人可能不瞭解鳳陽鼓樓的歷史價值,這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 年),當時朱元璋正計劃從南京遷都回老家鳳陽,於是修建了這座鼓樓。

因爲屬於未來皇城的“基建”,這座鼓樓修得極爲宏大,整個建築由臺基和樓宇兩部分組成,臺基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是中國最大的鼓樓臺基。上方樓宇高兩層,面闊9間,進深5間,暗含九五至尊之意。從明初肇建,直到明末,這座鼓樓一直以高大雄偉,位列國內之最。

不過,這座鼓樓在歷史上可謂命運多舛,明末遭遇大火僅存基座,明末、清乾隆年間均有重建修繕;清咸豐年間鼓樓再遇兵火,僅存基座。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政府部門先後兩次撥款進行修復。1989年,鼓樓基座被列爲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上方樓宇建築仍存的話,列入國保毫無懸念。

從鳳陽縣政府官網查詢到,鼓樓最近的一次修繕,是2023年9月,歷時5個月,花費341萬,主要修繕內容是屋面翻新,中標單位“黃山市徽州中亞建築安裝古典園林有限公司”。有居民直言:“剛修完就出事,這質量讓人怎麼放心?”如果朱元璋知道,估計棺材板都壓不住了吧!

雖然一座跨越數百年,歷經改朝換代的古建築,屢毀屢修是難免的事情;也正是因爲古代工匠的敬畏與專業,匠心傳承,使得這些建築得以屹立至今。相比之下,今人對待古建築,如同一個個草臺班子,誕生了一個個豆腐渣工程。去年5月2日,河南大學的近百年曆史的大禮堂建築在修繕中遇到火災,損毀無法挽回,令人無比痛心。一個又一個承載歷史密碼的古建築,從我們手上消失不見。

鳳陽文旅在事故發生兩個小時之後,發佈了緊急通報,指出脫落的地方在鼓樓頂部的一邊,初步查出來是建築老化導致的。不過這種說法引起了網友的懷疑:“既然這是老建築,平常的維護做到位了沒有?”“一年前的改造工程是不是偷工減料?”到現在,官方還沒有公佈具體的維修方案。

這不免讓人想起了明代修建城樓城牆有“勒名”制度,會把工匠的名字刻在城磚之上,萬一出現質量問題,便可以通過上面的人名來問責。如此一來,哪個官員敢不盡心盡力?不知到了今天,誰還能爲這一次又一次的古建之殤承擔責任。看到鳳陽鼓樓上方懸掛的朱元璋題寫的“萬世根本”四字,不免讓人覺得諷刺。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