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花1.05億修繕的老街,一度淪爲喪葬一條街,如今夜晚特別熱鬧
對於古城來說,一條乃至多條老街可以說是“標配”。對於河北保定這個歷史文化名城,說到老街,人們第一想到的必須是曾經的直隸第一街——西大街。因位於城市核心地帶,已被越來越多的遊客列入保定旅遊的必去之地。

西大街,建於宋,成於元,興盛於清,全長800餘米,一直以來都是古城保定的中軸線,是從城市中心直達西城門的唯一通道。百年前,西大街除了是保定古城的主要商業區,還是兼有衙署、學府、祠堂、水社、金融、傳統民居建築的綜合街區,是兼容士農工商的“直隸第一街”。在保定人眼裏,西大街就是保定繁華的縮影,是永遠不能忘懷的經典。

然而,十年運動過後,西大街逐漸破敗落寞,街上一些房屋年久失修,私搭亂建嚴重,不再擔負繁華的代名詞。改造前的西大街,因爲距離醫院較近更是成了喪葬服務、壽衣、冥幣的聚集地,縱使保留了明清、民國時期建築風貌,仍然讓許多遊客望而卻步。

直到西大街作爲保定古城保護更新項目的重要一環,真正的大修終於在2022年提上了日程。歷時8個月的工程修繕,耗資1.05億,萬衆期待之下的西大街重裝歸來,完成華麗蝶變。

現在的西大街主要分爲三段,西段爲歷史文化體驗區,中段爲活態文化體驗區,東段爲休閒商業配套服務區;其中以蓮池南大街與西大街交叉口的牌坊以西、永華南大街以東的路段最爲熱鬧。尤其是到了傍晚時分,下了班的當地人,慕名而來的遊客齊聚西大街,不算太寬敞的街道變得熙熙攘攘。


入口的牌坊是老街的標誌性建築,其所在的位置就是過去保定古城的西城門,如今牌坊上一面刻着“西大街”三個字,另一面則刻着“瞻嶽”二字,出自前清翰林安州人士潘齡皋之手。過去的保定四城門分別名爲‘瞻嶽’‘望瀛’‘迎薰’‘拱極’,西門寓意瞻望古北嶽恆山,因而現在的門上有“瞻嶽”二字。

走在老街上,兩側各式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建築錯落有致,北方風情濃郁。第一客棧、春和慶、魁順和、賢良祠等古建築鱗次櫛比;青磚清水外牆、西洋建築風格的壁柱、半圓拱頂門窗,立面有裝飾線和花飾,保存完好的傳統磚雕俯仰皆是。



方形銅牌的“歷史建築”標識牌隨處可見,上面清楚地標明建築的歷史淵源。建築就是一本本無聲的史書,彰顯着這條“歷史文化街區”的地位。

琳琅滿目的老字號,也是西大街另一塊懷舊招牌。據說西大街曾有老字號品牌70餘家,現仍留存10餘家。槐茂醬菜、慶豐和、驢肉曹、白雲章、直隸安家罩餅等等,跨越時光,還在訴說着民以食爲天的古城記憶。

除了傳承至今的老字號,老建築裏也入駐了“新客人”。百年建築“義春樓”曾是清末民初的保定“五樓”之首,現在內部是年輕人最喜歡的文創潮玩店;不遠處的直隸郵局也是民國時期的老郵局,現在內部的業態已經擴展爲郵局+文創+咖啡館的模式。其他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築裏,也開起了咖啡館、茶館、DIY手工作坊、博物館等新興業態,爲這條百年老街注入了新鮮活力。



古城煙雲流散,唯有長街不改。華燈初上,流光溢彩的街道被遊客們的歡聲笑語填滿。這條不算長的老街,一端傳承着歷史,另一端承接着未來,濃縮着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