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完整的清代衙署,李鴻章曾在此辦公,這個玄機很多人忽略了

來源: 更新:

直隸省設立於清初,其管轄範圍包括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大部與河南省、山東省的小部。清雍正二年(1724年),保定成爲了直隸省會,儼然成爲國家的第二政治中心。全省最高首腦便是直隸總督,掌管當地軍務、糧餉、河道、長蘆鹽政等權力,爲清代督撫之首,疆臣領袖。因直隸的特殊地理位置,是拱衛京師的京畿重地,故直隸總督一銜非重臣莫屬。

如今在河北保定的鬧市中心,還保留着歷任直隸總督們的辦公地——直隸總督署。此地建成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直到1912年廢止,期間共74人、99任直隸總督在此辦公,其中不乏劉墉劉羅鍋、李衛、曾國藩、李鴻章、榮祿、袁世凱這樣的歷史名人。難怪人們會說:“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

保定的直隸總督署,是目前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一直是保定文旅的代表性景點。內部嚴格按照清朝關於省級衙署規制修建,爲前堂後寢的格局。小式硬山建築,布瓦頂,古色古香的建築羣被兩條南北更道分隔爲東、中、西三路;中路建築爲主要遊覽區域,佈局自南向北依次是大門、儀門、公生明牌坊、大堂、二堂、官邸院、上房院,共計五進院落之多。

儀門是總督署的禮儀之門,儀門正中牌匾爲“威撫畿疆”,左右楹聯爲李鴻章題寫,顯示出直隸總督這一職位的分量與他本人的抱負。

跨過儀門正中設有 “公生明” 牌坊,意思是隻有公正才能廉明,警示官員作風必須公正廉潔公生明牌坊之後的大堂便是總督署的主體建築,又稱正堂,建於明朝初年,雍正八年(1730年)改爲總督署大堂。過去是總督拜牌迎旨、舉行賀典、處理重大政務之處,象徵封建社會官衙的權威。

大堂面闊五間,前有抱廈三間,以黑色油飾爲基調,內部按照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爲背景復原。堂內裝備肅穆,儀衛森嚴,正中有屏風一座,象徵一品文職大員。大堂院落兩側各分佈着9間科房,爲直隸總督署的六部。


大堂之後便是總督接見外地官員、與官員議事的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面闊五間,上方懸有 “政肅風清” 匾額,正中豎一木雕三扇座屏,雕刻的麒麟象徵一品武職大員。東側室爲議事廳,是總督上堂前與幕僚議事、更衣或休息的場所。西側室爲啓事廳,是署內幕僚和書吏爲總督辦案時查找或整理案卷的場所,也是爲總督處理公務代筆行文的地方。

二堂爲四合院形制,有迴廊相連,託凜、廊檐、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細;尤其是春日花木葳蕤時分,頗有江南古典園林的詩情畫意。

直隸總督署前堂與後寢,也就是內外的分界線就在二堂之後的內宅門,參觀途中能感知到明顯的區域分割。

內宅包括三堂和四堂,三堂又稱官邸,面闊五間,中間一間爲過廳,可徑直進入四堂院。東側屋兩間,爲內簽押房(辦公室),是歷任總督溫經習字、讀書作畫的地方。曾國藩於同治八年(1869年)在此屋爲蓮池學院學子寫過“勸學篇”。

上房又稱爲四堂,是總督及其家眷生活起居之所,平時外人不準隨意入內。建築面闊五間,左右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室內鋪設木質地板以防潮,採用宣紙頂棚以降低室內淨高,並在南向設火炕取暖。空間採用罩和隔扇等劃分,細緻劃分的平面佈局更貼近生活。相比大堂二堂布局的疏朗,四堂緊湊了許多。

看完中路主要建築可以從西路或東路離開,沿途也有一些展廳可以進去看看。一路參觀,宏大的建築也在視野裏一路鋪展,遙想74位總督來了又走,人生命運與國家命運、時代變遷息息相關。

離開前別忘了正對總督署大門,正是保定市的城市原點,這個標誌很多人都會忽略。城市原點對一座城市至關重要,這個點不僅象徵着城市的中心位置,更是經緯度座標的起點。

比如北京的城市原點在景山之巔,上海的城市原點在人民廣場旁的國際飯店,都是在城市重要的核心區域。這個標誌承載着城市的歷史記憶,它可能見證了城市的起源、重要的歷史事件或發展階,能讓人們更直觀地瞭解城市的發展脈絡。河北的前身是直隸省,將城市原點安置於直隸總督署門口,也能看出這段歷史對於整個城市發展史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頁。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