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部隊炸山,發現了塵封山體中的千年宮殿,出土文物驚動中央
漢代厚葬之風盛行,於是有了衆多陪葬品價值連城的漢墓。在2021年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古墓葬裏,漢墓佔了1/2,堪稱“墓葬考古的半壁江山”。在衆多漢墓中,位於河北保定的滿城漢墓,可以說是漢墓中的“祖師爺”級別。而滿城漢墓從發現到考古發現的全過程,都充滿了傳奇意味。

傳奇的發掘、考古過程
1968年,解放軍部隊正在保定滿城縣郊的陵山上進行國防隧道的挖掘工作,爲了提高工作效率決定用炸藥爆破。沒想到的是,在一次爆破過後,山體被炸出一個直徑20公分的口子,往裏一望,洞內竟有一堆瓶瓶罐罐。正執行作業的部隊,果斷暫停了所有施工。

當時的隊員們覺得不對勁,猜測內部很有可能是一座古墓,從內部的規模和結構上分析,墓主人非富即貴。於是隊員們沒有猶豫、立刻向上彙報。最後由周總理直接指示,由郭沫若主導發掘工作,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共同發掘。在中央、地方、部隊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歷時兩個多月,這座沉睡兩千年的西漢王侯大墓,終於向世人揭開了神祕的面紗。

對古墓的發掘,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確認墓主身份。當時墓中出土了大量刻有 “中山內府” 字樣的青銅器、金銀器,證明這些器物是西漢時期中山國的某位諸侯王宮廷府庫中的物品。

其中有一件刻有“中山內府銅鈁一,卅四年”字樣的青銅酒器,“卅四年” 應是諸侯王在位的年數。在中山國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中山王劉勝在位時間42年,其餘均不到30年。還有一些文物上刻有劉勝的諡號 “靖王” 相關的字樣,進一步證明了墓主的身份。這一發現,直接打破了清代時人們認爲劉勝墓在定州這個烏龍。

如果說發現劉勝墓是意外,那麼找到幾百米開外的其妻竇綰墓,便是在考古人員的推測後主動發掘的。由於西漢中期之前遵循夫妻“同墳異葬”的習俗,郭沫若認爲靖王墓的北部應該還有一個墓室。拿到上面的批覆後,果然在靖王墓北120米找到了竇綰墓。

驚世文物何其多!
發現滿城漢墓的過程已經十分傳奇,更傳奇的是,這座漢墓中出土的文物,更是驚動了中央乃至海內外。總共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件,僅金銀器、玉石器、銅器、鐵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其中不乏“首次發現”、“全國之最”。這些文物,撐起了半個河北省博!

首次發現完整的金縷玉衣,還是一次兩件!這個常見諸於典籍的漢代奢侈品,以往只在其他墓葬出土過散亂殘片,考古史上第一次看到完整的金縷玉衣實物,就是在滿城漢墓。劉勝金縷玉衣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竇綰玉衣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600克。直到現在,各地出土的金縷玉衣裏,還屬滿城漢墓出土的玉衣發現最早、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


首次發現鑲玉漆棺,棺內壁由192塊玉片鑲嵌而成,棺蓋、左右側壁、前後端均鑲嵌有玉璧,這種內外鑲玉的漆棺未見於記載,在中國考古史上是首次發現。

還有迄今爲止出土的最早的天文計時工具——計時器銅漏壺
首次發現完整成套的漢代幄帳帳構——劉勝墓中室銅製帳構
最早的國產玻璃容器——一件玻璃盤和兩件玻璃耳杯
最早採用刃部淬火新工藝的鐵劍——劉勝墓出土的九把鐵劍
太多的“首次發現”,填補了諸多歷史研究的空白。
其中最聲名在外的一件文物,無疑是後來被稱爲“中華第一燈”的長信宮燈,現在更是河北博物院的頭號鎮館之寶。

這是兩千多年前的高科技產品,不僅可拆卸可調光還環保。燃燈時煙會通過“袖管”進入“腹部”,裏面事先放置的水可以淨化廢煙氣,避免室內煙熏火燎。出土時,燈盤內還殘留着0.3釐米厚的西漢燈油,經檢測爲動物油脂與蜂蜜混合物。

宮燈上面刻着“陽信家”這樣的銘文,這引領着考古隊在陝西的茂陵找到了漢武帝姐姐陽信公主的墓。在這個墓裏出土的朱雀銜環杯,它的鑄造工藝跟中山國的文物特別相似,這就證明了漢代“物勒工名”的制度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實行。

2001年,滿城漢墓被列入20世紀最重要的百項考古發現名錄。20年後,即2021年,這一古墓遺址再度被認可,入選中國考古百年百大重要發現榜單。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墓室結構
1991年,滿城漢墓對外開放,普通遊客也終於可以走進這兩個神祕的地下宮殿,一覽大漢千年風華。畢竟在博物館看過再多再精美的文物,也不及走進其地宮的那一刻有沉浸感。
滿城漢墓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最早採用崖墓形式的墓葬之一,二墓均屬於橫穴式的“崖墓”,採用以山爲陵的營建方式,墓道及墓室鑿山而成,平面佈局模仿了地上宮殿。劉勝墓與竇綰墓形制相似,均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六部分組成,細節上又略有不同。


劉勝墓內部空間容積達到驚人的2700立方米,有長達50米的墓道,隨着坡度一路往下,兩側是用作馬廄和庫房的耳室,還原了主人生前的講究排場。


中室象徵墓主人生前宴飲的廳堂,是整個墓室中最大的空間。劉勝墓出土的幄帳帳構就是在這個空間被發現的,幄帳是漢代貴族家居和出行的必備之物,通常裝設在牀的周圍。當時木質構件和纖維構件均已朽爛,只有連接木架的銅製帳構尚存。現在中室的木質建築是後人還原的,這個在別的漢墓裏不曾見到。讓人直觀地感受該墓室建成之後,完全是一座恢弘的地下宮殿。


後室與中室有一道石門隔開,是停放劉勝棺槨的空間,象徵主人的臥室。隨葬品金縷玉衣、錯金博山爐、鐵鎧甲等都是在這發現的。



圍繞後室還有一條U型山洞,南、北口部靠外壁處,皆鑿有斜坡狀流水口,用於排除後室周圍的滲水。走一圈頗具探祕趣味。兩墓在修建時,除了開鑿了相互貫通的排水溝,兩側還修鑿了兩眼滲水井,形成了墓室內完美的排水系統。


可見,內有寢室休息,中廳開設宴席,外有馬車候命,花天酒地的中山靖王由此長樂無極。
竇綰墓的墓室規格、開鑿技藝還要稍高於劉勝墓,容積達到了3000立方米。竇綰墓中室平面爲圓角長方形,四壁修鑿規整,頂部呈穹窿頂高聳,高度與寬度均超過了劉勝墓的中室,原來也建有木構瓦頂房屋。



竇綰墓的後室與墓道並未在一條直線上,墓室居然在中室的西側。墓內的陪葬品以生活用品居多,赫赫有名的長信宮燈就是在竇綰的墓室裏被發現的。


一座漢墓,無數塵封千年的文物,不僅凝結着昔日王侯將相的一生,更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鐘鳴鼎食、氣壯山河的大漢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