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座墓葬博物館,一次性下26個墓,張起靈來了都不敢這麼幹!

來源: 更新:

很早就想去洛陽了,因爲一直在等我國首座墓葬博物館——古墓博物館修繕完畢重新開放,一等就是2年多。洛陽古墓博物館作爲古墓專題類的博物館,和我之前去的古墓(比如馬村磚雕墓、南唐二陵)相比,沉浸感弱了一些,可能也和遊客多有關係。但是可以在一天裏看到跨越那麼多朝代,呈現如此多風格的古墓也只有在洛陽的古墓博物館裏了,綜合感覺還是很值得的。


俗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邙山是自古就是人們心中的風水寶地。“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據講解員介紹,北邙山上有二十四座帝王陵,八百多座大型墓葬,還有數十萬座無名荒墳。

於是洛陽古墓博物館依託邙山陵墓羣,從數以萬計的墓葬中挑選出25座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墓葬集中搬遷到館內,再進行1:1復原。這25座異地復原的墓葬(可能有2-3座會因爲維護而關閉)在展廳裏形成了一個真切的墓葬時間軸,上自西漢,下迄宋金時期,直觀地呈現了古代喪葬的發展史,按照年代順序一個個鑽墓的體驗可太棒了!

推薦重點看的有——

東漢天象神獸壁畫墓

可能爲一夫一妻一妾的合葬墓,墓葬由墓道、前甬道、前堂、耳室和後甬道、後室組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堂墓頂和四壁上都繪有壁畫,墓頂繪天象圖,門裏繪士卒、侍女,耳室外繪崑崙神樹珠樹。且依舊線條清晰、色彩分明。



東漢出行圖壁畫墓

東漢時期磚石墓,墓主人應爲二千石高級官吏。在前堂的南壁、西壁、北壁均發現保存完好的壁畫,描繪了墓主人駕車出行的場面,分爲導騎、主乘和隨從三部分。這也是25座異地搬遷的古墓裏,空間比較大的一座。



新莽天象神話壁畫墓

這座單室墓室比較小,墓內安葬三人。隨葬品主要分佈在墓室的西部、東北部和靠墓門處。

墓室內壁畫分別繪在墓門內側、墓室南北兩壁、後壁、墓室頂。後壁山牆上的宴飲圖保存最爲完好。畫面中央爲墓主人,左右兩側各有侍從。


西漢畫像石墓

這是一座西漢中晚期的夫妻異穴合葬墓。墓室包括兩個主墓室和一個耳室,主室之間有一堵隔牆,比較罕見。

墓門是畫像石。畫中有弧形帷帳,下懸玉璧,下面有一人一樹一馬一狗。古代黃帝乘龍昇仙的傳說中,黃帝要乘龍穿過天國門上的玉璧,才能進入天國。玉璧就代表了昇仙的通道,大樹代表墓地,馬就是墓主人的乘騎工具。

西晉裴祗墓

魏晉南北朝時墓葬開始流行在墓中放置墓誌,記錄墓主人的信息。這裏有一塊長方形石質墓誌,裴祗墓裏就陳列着一塊正反兩面總共刻着93個文字的墓誌,記載墓主人裴祗的官職、家庭情況、下葬時間等內容。

墓誌後面館方還很“貼心”地將之前安放屍骨的地方用石灰石標記出來,真的絕了。

裴祗墓前堂是下方上圓的穹隆頂結構,使用小型磚壘砌,由此產生了很好的聲音聚攏效果。當人們站在墓室對角說話時聽到的聲音會明顯增大,類似北京天壇的迴音壁,不過這裏是室內+方形空間版。

唐李嗣本夫婦墓

上過熱搜的一個墓。裏面有一尊武士俑,其正前方有一盞射燈,後方和左側是墓葬的牆壁。在燈光的照射下,武士俑的影子被投射在牆壁上,不僅體形被放大了數倍,原本空無一物的手中,也多出了一把碩大的“長劍”,呈現出較強的視覺衝擊力。

唐安菩夫婦合葬墓

這是一座依山挖成的土洞墓,也是洛陽少數沒被盜的唐墓。內部總共出土129件各類隨葬品,包括50件珍貴的唐三彩,其中尤爲珍貴的是唐三彩黑釉馬,目前是洛博的鎮館之寶之一。另外還發現一枚東羅馬福克斯時期、的金幣,從羅馬到洛陽,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



北宋宋四郎壁畫墓

自唐末五代時期開始,中原及北方地區出現了一種嶄新的墓葬形式,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這時期墓室中的隨葬器物很少,更多的出現了各種壁畫。

墓門是磚築的仿木結構門樓,如同通往地府的豪門大宅,門額上的磚銘顯示墓主人叫宋四郎。


墓室內平面呈八角形,富麗堂皇,除墓門外其餘7面均有壁畫。正對墓門的那一面繪製了“夫婦宴飲圖”,描繪了私宅裏面夫婦二人端坐宴飲,觀看錶演的場景,是宋墓壁畫中常見到的題材。

北宋壁畫墓

網紅“婦人啓門”的所在地,一女子欲啓門而出,猶半遮面,向外觀望。這種壁畫在宋代是極爲流行的題材,寓意在於表示假門之後尚有庭院或房屋、廳堂,亦即表示墓室至此並未到盡頭之意;揭示墓主人家大業大,殷實富有。之前參觀的馬村磚雕墓裏也見過類似的“婦人啓門圖”。


北宋磚雕墓

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等四部分組成。墓室平面呈正方形,墓頂磚層層內收,至墓頂呈八角疊澀式,爲最精巧之處。

正對墓門是五個格扇門,格眼部分通常爲幾何紋磚雕;腰華板、障水板處多爲牡丹磚雕,仔細觀看這些牡丹磚雕有折枝、盆花、朵花等,而且造型無一雷同。

這25座墓葬都分佈一個樓層,也就是說在一個區域。如果覺得這裏博物館的感覺偏強,而古墓自帶的沉浸感一般的話,千萬別錯過最後面的壓軸的北魏宣武帝景陵,是一處原址開放的帝陵。

途中還可以參觀一下館內的壁畫館,集中展出河南省發現的18組65幅從兩漢至民國時期壁畫。從墓葬壁畫初興的西漢,到盡得風流的魏晉,再到恢宏的唐宋,以及日臻成熟的金元明清;這些壁畫的主人,有的曾經是權傾天下的皇帝、妃嬪,有的曾經是獨掌一方的權貴、豪強,也有地方小吏和普通平民。但是此刻,他們留下的這些精美的壁畫得以匯聚一堂。


鎮館之寶是胡人牽駝馱絲綢壁畫。牽駝人是高鼻樑、深眼窩的胡人,駱駝背上駝的絲卷,正是沿着絲綢之路經商貿易的真實寫照。胡人與駱駝的固定組合在唐代墓葬陶俑中十分常見,而以墓室壁畫出現,在洛陽這是唯一的一例。

看到刻着“景陵”的牌匾,後面的區域就是皇家陵園,高高隆起的部分就是景陵的封土。這是北魏第八位皇帝、孝文帝的次子宣武帝元恪的陵寢,也是我國少數主動挖掘的帝陵之一。

整個玄宮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和墓室組成,全長54.8米的甬道通往深度6.3米的墓室。

主墓室呈方形,尖頂設計,空間高但不大。據說墓室頂部會有星象圖,如今早已漫漶不清。東側原本擺放着隨葬品,西側則是棺牀的位置,可惜景陵多次被盜,現在墓中雖然擺放着一口石棺,但也不是宣武帝的,而是從其他墓葬裏搬來的同爲北魏時期的石棺。

過去的盜洞都還留着,也成了“文物”。據考證,這裏最早的盜洞出現在北宋時期,位於墓室的上方西邊。後甬道的左右兩邊也各有一個盜洞,打得相當準確,就在第二道金剛牆和石墓門之間。

特地選了非週末節假日的平日去古墓博物館,雖然參觀墓室不用排隊,但遊客依舊不少,無法拍到空鏡。因此參觀全程完全沒有想象中陰森恐怖的氛圍,更多的是沉浸在一座系統、完善的專題博物館的布展裏。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