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娃有這4個表現,暗示他被養得太單純,進入社會恐怕要喫大虧
我們養娃都會注重孩子的品德培養,再加上現在孩子少、很金貴,所以許多家長會把孩子放在“溫室”裏養,讓他們很多時候生活在童話的世界裏,最終娃會被養得“太單純”。
這並非一件好事,娃可能進入社會後要喫大虧哦。
(一)
像我一個朋友,就說到她的表妹婷婷從小就是很單純的人,別人說啥她都信,這不婷婷大學畢業後才入職一家公司3個月,就被同事騙走了5萬塊錢。
這個從小品學兼優的姑娘,聽同事王姐說“自己炒股能賺了許多錢”,她就把自己全部家當都給了王姐,還借了幾個同學的錢,讓王姐幫忙炒股,結果沒到半個月就虧沒了。

更讓人無語的是,當家人要上公司找王姐的時候,她還在爲同事辯解:“王姐對我可好了,每天給我帶早餐,她是不可能騙我錢的!”
結果,這王姐早就跑了,人都找不到了。

孩子被騙一點錢,漲個經驗,倒也還好,但如果她們被拐騙到鄉村、緬甸,那可就是“九死一生”啦。
《我的人間煙火》裏楊超越扮演的翟淼,因爲賣假貨,被送進了警察局,好不容易交代了上家、交了罰金被出來,後來她回到宿舍,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個上家是翟淼宿舍的女同學介紹的。

翟淼事後還安慰女同學說:“我知道肯定不是你的問題,我是絕對不會供出你的!”
不得不說翟淼太單純了,甚至可以說有點愚蠢啦,明顯這位女同學有點問題呀。
我對一旁的女兒說:“如果你以後遇到這種有心機的舍友,可不能包庇啊。”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也不可無!
所以,家長還是不要把咱們孩子養得太單純了,不然進入社會後,孩子可是會被“虐慘”的。
(二)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現,說明單純得過頭了
表現一: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
這類孩子對別人的話深信不疑,從不懷疑其真實性,別人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欺騙。
而且,他們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往往因一句無心之言而深受打擊,開始懷疑自己,一蹶不振。

這是孩子心思過於簡單的突出表現,往往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今後很容易受傷,可不行的呀。
表現二:爲人過度熱心,不顧自身能力
樂於助人是美德,但有些孩子熱心過頭,絲毫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不管能不能做到,都答應別人的要求,甚至爲此損害自己的利益。
在他們眼中,只要別人提出請求,就一定要竭盡全力去滿足,哪怕犧牲自己的感受也沒關係。但有時候熱心過頭,事情又辦不好,反而還會招來別人的非議,“好心卻辦了壞事”,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落了下風。

表現三:表面朋友很多,卻沒幾個真心的
有些孩子特別容易交朋友,只要見過一兩次面,就能和對方稱兄道弟,掏心掏肺,可這些所謂的“朋友”真的靠譜嗎?
孩子在交友過程中,不考慮對方品德如何,不顧及自身安全和利益,輕易向他人透露隱私。他們不懂得篩選真正的朋友,很容易被壞朋友利用,陷入麻煩之中。

表現四:情緒外露,易被他人操控
孩子情緒掌控不佳,喜怒哀樂全寫在臉上,高興時手舞足蹈,難過時泣不成聲,對一個人的喜好也毫無掩飾。
這樣一來,很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情緒弱點,加以操控,例如,被他人哄騙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或損害自身利益的事。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上4個太單純的表現,要及時引導,得讓孩子提早學會一些社會生存法則。
(三)
如何幫孩子擺脫“單純”,適應未來的社會?
1、爲孩子設立底線,培養強大的內心
善良要有底線,過度善良就容易讓人得寸進尺。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讓孩子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對於一些不可原諒的行爲,要教會孩子勇敢說“不”,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只有這樣,孩子在社會上才能不被欺負,變得強大起來。
還有,得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不能因爲別人說的幾句話,就否定自己。
2、教會孩子人際溝通的原則和技巧

孩子要學會與人交流,但不能毫無保留,特別是在與家庭成員之外的人相處時,要懂得有所說、有所不說。
可以教孩子用“同心圓理論”來劃分邊界:
比如核心圈(家人),可以分享所有祕密;熟人圈(多年好友),分享生活瑣事,但避開家庭經濟、未來規劃等敏感信息;陌生人圈,只說“安全話題”(興趣愛好),絕不透露住址、電話、銀行卡等。
另外,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多說積極向上、正能量的話題,既保護自己隱私,又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3、培養孩子比較高的情緒管理能力
“喜怒不形於色”是一種成熟的表現,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是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
當孩子遇到開心或難過的事時,咱們可以指導他們用合理的方式表達,而不是毫無節制地宣泄。
例如,通過寫日記、運動、傾訴等方式調節情緒,成爲一個情緒穩定的人,降低受傷害的風險。

還教孩子用情緒管理三步法:識別情緒、延遲反應、選擇性保留,這樣孩子情緒控制得更好,而且能收穫好的人際交往,自己也不會心累。
除了這3條基本的原則,咱們還可以經常給孩子看欺詐方面的新聞和電影,比如《孤注一擲》就可以讓孩子好好看一看。
作家麥家說:“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
我們不希望孩子被世界磨去溫柔,卻必須教會他們在溫柔外裹一層“保護殼”,這不是世故,而是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