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班主任表明:那些學習後勁足的娃,通常出自以下5種家庭

來源: 更新:

我的朋友曉晨當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去年她收到了學生晟銘報喜的消息,原來這學生考上了國內雙一流的大學。其他任教老師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我朋友卻一點也不喫驚。

她說:“雖然晟銘這男孩上小學的時候成績一般般,基本沒進過班級前十名,但從他的家庭來看,他必然是屬於那種學習後勁足的孩子,只要基礎不落下太多,初高中的成績是能追上去的!”

確實,晟銘自從進入初中後,成績一路突飛猛進,最終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我也非常認同朋友的這種觀點,看看身邊有些小學的“學霸”,靠死記硬背能拿到不錯的成績,但到了初高中卻越學越艱難,成績一路下滑;而反觀一些小學成績平平的孩子,初高中卻越學越有盼頭,學習成績也足夠亮眼。

不得不說,在這背後,家庭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跟幾位名校的班主任都交流過,他們普遍認爲:那些能在學業上實現逆襲的孩子,背後都站着“會教育”的家庭

那到底是哪些家庭,才能稱得上“會教育”呢?學習後勁足的孩子,基本出自五種家庭,快看看你家在其中嗎?

學習型家庭

我身邊聚集了非常多愛學習的家長,他們不是在“雞”娃,而是在“雞”自己。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表明:成長在學習型家庭的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同齡人高出43%。

我知道現在做父母非常不容易,以前我們爸媽能管喫喝就很不錯了,寫作業和學習是我們自己搞定,考不上就只能出去打工。

而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是變好了,但父母的干預也變多了,我們的期望也非常大,希望孩子能考上清華北大,所以會使出全力逼孩子好好學習,卻忘記了自己也需不斷學習。

本來咱們當父母的就是要與時俱進嘛,現在孩子不一樣了,我們得改變溝通的方式方法,要以激發孩子自驅力爲前提。

再說,要讓孩子把學習當作樂趣,本身就很不容易,我們父母得塑造一個愛學習的氛圍

如果你天天刷手機、不學習,怎麼能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享受的事呢?顯然是不可能的吧!

具體如何做?就是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做孩子學習路上的夥伴,多看書、多上家庭教育的課程,然後和孩子一起討論、實踐,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成果。

像前文說的晟銘,他父母就是如此,回家從來不看手機,要麼看報紙、雜誌,要麼就是看書學習,最終兒子考上了好大學,他們自己也考了不少含金量高的證,做上了企業的高管,這不就是多贏嘛。

有趣的家庭

別看有的家庭,小學階段要麼帶娃出去旅遊,要麼帶孩子在家搗鼓好玩的事,他們父母可沒閒着,變着法地讓孩子“在玩中學”。

像我兒子一個同學的爸爸就是如此,他是工程師,每個週末都會抽出時間,帶着兒子用廢棄物搭建各種國內外聞名的建築物,我記得上個月做的是“埃菲爾鐵塔”。

在這個過程中,他家兒子不僅瞭解了建築結構知識,還鍛鍊了動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很環保,爲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

寒暑假,他們通常也會制定“主題旅行計劃”,比如去敦煌前先一起研讀敦煌壁畫的歷史,回來後用繪畫和文字記錄旅行見聞等。

通常我們都會和他家一起玩,因爲這種學習方式,孩子吸收率更高。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實驗發現:通過遊戲學習的孩子,知識留存率比傳統學習方式高出60%。

當然每個家長的文化素養和擅長的事情不一樣,也不用非得學這位爸爸,咱們可以多跟孩子玩一些益智遊戲,比如下棋、拼圖、玩找不同都是可以的。

總之,只要開動腦筋,多運用城市的博物館、科技館、學校、社區等資源,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就不會枯燥。

家長,別再光讓孩子刷題啦,玩也很重要,這樣孩子初高中學習的後勁才足嘛。

不焦慮的家庭

現在的父母自從有了孩子,一直處在焦慮中,懷孕的時候怕孩子生出來不健康,孩子小怕生病,孩子上學後怕成績不好,一直焦慮到孩子長大。

其實這種焦慮的狀態是不好的,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這樣孩子反而學習沒動力了。

我們要做不焦慮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點小錯,儘量心態積極一些,讓孩子養成“成長型思維”,未來他的學習纔會越來越好。

就像晟銘,他小學成績一般,父母從來沒有批評過他,而是一直鼓勵他,讓他相信“幾次失利並不算什麼”,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未來有的是機會。

在幾乎沒壓力的狀態下,晟銘快樂地度過了小學階段,進入初中後發憤圖強,終於逆襲了。

從小培養了學習習慣的家庭

小學階段,可以成績不好,但學習習慣的培養,家長不能忽視。

像晟銘的父母這一點就做得很好,在晟銘小學一年級,他們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每天放學後,晟銘都是先複習當天所學內容,再完成作業,最後再預習第二天的課程。

週末的時候,他會先整理錯題、閱讀課外書籍,然後再去做自己做的事,學習和娛樂兩不誤。

正是這種規律的學習節奏,讓晟銘在進入初中後,能夠輕鬆應對增加的學科和作業量。

咱們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並張貼在顯眼處,提醒孩子執行;還可以利用工具輔助習慣養成,比如使用計時器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用心陪伴的家庭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發現:得到充分陪伴的孩子,在學習動力和專注力方面,明顯優於缺乏陪伴的孩子。

像考上雙一流大學的晟銘就說:無論多忙,他的爸爸媽媽每天都會抽出時間陪伴他。

他們會認真傾聽她在學校的趣事、煩惱,給予建議和鼓勵。這種高質量的陪伴,讓晟銘感受到了滿滿的安全感,也讓她更有勇氣去探索未知的知識領域。陪伴孩子真的很重要,但注意要高質量陪伴,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親子時光,放下手機,全身心投入和孩子的互動;多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比如陪孩子一起做手工、運動,共同創造美好回憶等。

教育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作爲家長,與其焦慮於孩子一時的成績,不如從現在開始,用心經營家庭環境,爲孩子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因爲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而是靜待花開的智慧與耐心。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