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不要用“貧窮思維”養孩子,未來很難翻身有出息
別用“窮人思維”養孩子,會將他困在底層,很難翻身。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過“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她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這裏的窮,不僅僅指物質上的匱乏,更指可怕的貧窮思維,一種認知和心態上的侷限和匱乏。
短視,缺乏長遠規劃;害怕風險,不敢嘗試新事物;抱怨環境,不反思自己,這些思維模式會狠狠地將孩子侷限住,在未來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這些表現,那就說明“窮人思維”已經開始在他身上出現了,家長要警惕。
1. 不敢嘗試,害怕失敗
“窮人思維”養大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穩定最重要”,這就導致他們不敢嘗試新事物,接受能力差,不願意改變。
遇到挑戰和機會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行”,而不是“我可以試試”; 一旦失敗就再也不敢嘗試,他們特別容易自我否定,堅持認爲是自己不行,而不是總結經驗再努力。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一心求穩,不敢嘗試,他們往往會錯過很多機會,因爲他們更傾向於選擇“安全”的道路,而不是追求更大的可能性。

2. 眼界狹窄,缺乏目標感
如果父母總是和孩子強調“要省錢”“別亂花錢”,孩子可能會形成“錢比體驗更重要”的觀念。
如果父母從小被灌輸“讀書就是爲了找個穩定工作”,孩子長大後就很容易滿足於“穩定”大於“發展”的工作,很難有更好的職業發展。
這樣長大的孩子目光短視,只關注眼前的小利益,而缺乏長遠目標;他們對自己的未來職業和發展缺乏清晰的規劃,因爲缺乏好奇心,而不願意探索新事物,很可能處於鬱郁不得志的狀態。
3. 自卑,容易自我設限
總是被父母批評“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不要異想天開”的孩子,很容易出現自我價值感低,覺得自己“不配”更好的生活。
他們習慣性否定自己,認爲自己沒能力,做不好,不配得感強,不敢爭取,不敢表現自己。遇到優秀的人或環境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自卑、退縮,而不是學習。這種心態會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自我設限,無法突破階層。

4. 過度節儉,影響社交和機會
被“哭窮”教育養大的孩子,一輩子都“心窮”。
一花錢就覺得對不起父母,覺得自己配不上,在金錢上過度壓抑自己;不敢參加社交聚會,怕送出的禮物不體面,怕沒錢回請,導致社交受限;不敢投資,畏手畏腳,擔心本金有去無回,自己一無所得;習慣性選擇最便宜的選項,而不是性價比更高的,反而浪費更多資源。
這些行爲看似節儉,精明,實則限制了孩子的成長空間。

想讓孩子擺脫“窮人思維”的束縛,父母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認知,然後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富人思維”。
1. 培養“長期主義”思維
要重視長線思維的培養。
帶孩子制定長期目標與計劃,規劃學期目標,而不是隻看短期成績。要給予孩子自主探索空間,支持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引導他們堅持,感受長期投入後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強化長線思維意識。

2. 鼓勵嘗試,接受失敗
減少批評,多點鼓勵和讚揚。讓孩子明白失敗不可怕,不敢嘗試纔可怕。要允許孩子犯錯,當孩子搞砸了,不要批評,而是引導他們總結經驗。
要鼓勵孩子直面挑戰,給孩子創造參加比賽的機會,讓孩子通過輸贏強大內心。要讓孩子堅持一項運動,在運動中體會失敗,享受成功,培養強韌的性格。

3. 提升認知,拓寬眼界
認知水平決定一個人未來的高度。
首先要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讓孩子和不同領域的頂尖人才進行交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讓孩子多看看紀錄片,通過紀錄片開拓眼界,提高格局。
要引導孩子多 接觸優秀的人,鼓勵孩子和積極向上的人交朋友,而不是侷限於小圈子。
多讓孩子體驗不同生活,比如多去博物館,科技館,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擴大孩子心中的世界;多帶孩子不同的公共場合,多瞭解不同的人生。

4. 培養“豐盛心態”
“窮人思維”的核心是“稀缺心態”——總是擔心資源不夠,一心求穩。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豐盛心態”: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機會是要創造的,而不是坐着等;要明白努力的重要性;要明白錢不是省下來的,而是賺出來的;要明白我們確實要珍惜眼前,但並不妨礙你去追求更好的。
內心越豐盛,孩子越有勇氣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5. 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
父母的語言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不要對孩子說 “要省着點兒” ,不要對孩子說 “要安穩點兒!” 不要對孩子說“你不行”。
孩子是被父母塑造的,父母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

真正的貧窮,不是經濟上的匱乏,而是思維上的侷限。“窮人思維”養孩子,他們可能會一輩子困在底層,難以突破。希望孩子未來的人生有無限可能,我們就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用“窮人思維”限制孩子的未來,才能讓他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