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發現:長大後越混越好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擁有3個共同點
回想起小時候,總是聽大人們在私底下討論說:“一看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有出息”。
起初,還以爲他們只是隨口一說,當茶餘飯後的一個閒聊話題,或是主觀的偏見。
沒想到,長大後,觀察身邊人發現,大人說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哈佛研究發現:長大後,越混越好的孩子的孩子,小時候都有共同點
相信大家都聽過“3歲看大、7歲看老”的說法,這可不是迷信,而是老一輩的經驗之談。
事實上,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和長大後的成就是有關聯的。
哈佛研究發現:孩子近9成的性格、言行習慣和生活態度等,會在7歲前形成。
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卡斯比教授,通過對上千名幼兒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其幼年性格特質與成年後的表現高度一致。
美國心理學協會曾對700名兒童開展了長達40年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與童年時期的性格表現存在一定關聯。
同時,也有衆多研究顯示,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3-6歲,7歲前基本定型。
這些研究爲“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腦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後的前1000天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
這段時間大腦發育速度極快,會完成約80%的發育,神經元大量連接,形成複雜神經網絡。
通俗點講,就是孩子的大腦發育,性格形成以及各種能力,在小時候已經有一個大概的框架了。
所以,纔會有老一輩人看準的說法。

可以理解,家長希望孩子長大後混得好的心情,但是卻往往忽略了小時候的表現,在自己不經意間,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等回過頭來纔開始後悔。
對此,哈佛大學曾對上千名成功人士,進行過相關調查發現,這些成功人士小時候都有一些共同點。
共同點一:會看眼色
會看眼色,懂得審時度勢的孩子,其成就真的是不可限量的,同時,識時務,會看眼色也是孩子成長的“加分項”。
姐妹的兒子樂樂在這方面就很有天分,小學競選班長時,他發現對手人氣高、能力強,便轉攻學習委員,最後成功當選,積累經驗後,到了初中,他如願當上了班長。
共同點二:習慣先思而後行
《孫子兵法》裏面有一句話印象深刻:“勝者,先勝而後求戰,敗者,先戰而後求勝。”
心理學中的成就動機理論指出,具有高成就動機的人往往更敢於嘗試新事物、接受挑戰。
但是研究同時表明,盲目行動而缺乏理性思考的人,成功概率遠低於經過審慎分析後再行動的羣體。
腦科學研究也證實,孩子在決策過程中積極調用前額葉皮層進行分析,能夠促進大腦相關區域的發育,進一步提升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由此可見,小時候習慣善於思考分析之後,再行動的孩子,往往將來更有成就。

共同點三:愛閱讀
不得不說,閱讀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每年看那些高考狀元學霸分享經驗時,總能發現,這些孩子之所成績好,和喜歡閱讀脫不開關係。
哈佛大學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喜歡閱讀的人羣在認知能力測試中的得分,比不喜歡閱讀的人羣要高出30%,並且,在面對複雜問題時,更善於多角度思考與解決問題。
現實生活中,許多功成名就的人,比如雷軍、李嘉誠等人也酷愛閱讀。
所以,如果孩子從小就愛閱讀的話,長大後多半混的不會差。
孩子在小的時候,一切都還沒有定型,可塑性非常強,此時,家長用心去引導和教育,就能爲孩子的成長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