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一生癡迷荷花,真相竟讓人震驚

來源: 更新:


在中國繪畫的悠悠長河中,荷花題材向來備受畫家青睞,而張大千無疑是在這條荷香四溢的藝術之路上,自八大山人、石濤之後,近百年來當之無愧的第一畫荷大家。


張大千畫荷,題材之廣泛,令人驚歎。他筆下的荷花,色彩繽紛,有明豔動人的朱荷、粉荷、黃荷,有清新淡雅的白荷,有古樸深邃的墨荷,還有金碧輝煌的金壁荷;形態各異,有隨風搖曳的風荷、沐浴陽光的晴荷、雨中朦朧的雨荷、秋意蕭瑟的秋荷;技法多樣,涵蓋了沒骨荷的靈動灑脫、工筆荷的細膩精緻、寫意荷的豪放不羈。每一幅荷花作品,都彷彿是他與荷花之間一場深情的對話,是他用畫筆對荷花千姿百態的精彩詮釋。


他筆下的荷花,無一不落落大方,盡顯雍容華貴之態。無論是專業畫家還是普通大衆,都能從中領略到荷花的美,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那嬌豔的色彩,卻不流於俗媚,透着一種高雅的氣質;那沉穩的筆觸,絲毫不顯浮躁,展現出深厚的藝術功底;那生動的姿態,毫無匠氣之感,彷彿荷花在紙上自然生長、綻放,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張大千對荷花的熱愛,貫穿了他的一生,從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到沉穩淡定的晚年歲月,他從未停止過用畫筆描繪荷花的腳步。他常常感慨地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這份執着與深情,背後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荷花的高潔品格與張大千的個性完美契合。荷花,自古以來就被視爲高潔人格的象徵,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引申出“清雅不俗、溫馨芬鬱、隱逸絕塵”等多層道德含義。張大千一生歷經世事滄桑,身處多亂的世局,卻始終堅守自我,不向世俗低頭,有着倔強不屈的個性。荷花的高潔與他的個性相互映照,使得他在畫荷的過程中,彷彿找到了心靈的寄託,將自己的情感與追求融入到每一朵荷花之中。

其次,張大千早年的出家經歷和後期的隱居生活,也讓他與荷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荷花的形象自漢魏時期隨着佛教的傳入中國,便被賦予了神祕的宗教色彩。在佛教裏,蓮花象徵着極樂淨土,代表着“再生”的生命意義。蓮花的形象廣泛運用於淨土環境、佛座和絞飾等方面,成爲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後來,荷花的宗教含義逐漸滲透到世俗繪畫中,尤其受到文人畫家的喜愛,成爲超脫、空寂等觀念的寄託物。張大千早年出家爲僧,在佛門的清修生活中,荷花所蘊含的宗教意義必然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而後期他隱居山林,遠離塵世喧囂,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荷花那超凡脫俗的氣質,又與他隱居的生活狀態相得益彰。因此,荷花成爲他藝術創作中永恆的主題,是他表達內心世界的重要載體。

張大千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畫荷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荷花作品,不僅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瑰寶,更是他個人情感與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那一朵朵在紙上綻放的荷花,將永遠散發着迷人的芬芳,爲後人所敬仰和傳頌。



畫荷風格的變化


  • 師古期



關於張大千畫荷的師承問題,他在《四十年回顧展自序》中說道:“予乃效八大爲墨荷”。由此可知,他畫荷最初學八大山人,年齡在二十一、二歲。通過他二十多歲至三十多歲的畫荷作品,可看出他還臨摹過陳白陽、徐青藤、石濤、陳老蓮、新羅山人等,主要是取八大山人之“韻”,取石濤之“氣”,溶“石濤,八大”於一體。對於氣韻問題,張大千說:“畫荷,最易也最難,易者是容易入手,難者是難得神韻。”



  • 集古期



張大千自三十多歲至六十歲左右的荷花作品風格多樣,富於變化。他在八大、石濤的基礎之上,吸收了宋代繪畫的特點,使筆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態。鉤金荷花富麗堂皇,沒骨荷花清妍秀麗,寫意荷花水墨淋漓。這一時期張大千畫荷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荷花的花瓣上採用復筆點綴的方法,起提神醒目的作用。


在這一時期,張大千特別注意畫與書法之間的關係。他說:“畫荷需要正、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字寫不好,荷也畫不好。”還說:“畫荷花的乾子要用篆書,葉子則是隸書,瓣子就是楷書,水草則用草書。”



  • 化古期



張大千六十歲左右到八十五歲期間,是他畫荷的第二次大變革時期。他首創的潑彩、潑墨彩藝術不僅爲山水畫開闢了新紀元,也爲畫荷開闢了新的境地,爲充分表現超出荷花本身的屬性提供了條件。反之,畫荷又使潑墨彩藝術闡發無餘。潑墨彩荷花作品的出現也是“化古爲已”的標誌。


此期,張大千的一些荷花畫雖近抽象,但有具象爲基礎,仍不失法度,有別古人,有別西畫。他也認爲超越了古人,如七十七歲作餓《鉤金紅蓮》中題:“自抒胸意,不襲前人;無人無我,無古無今”八十四歲作的《鉤金紅蓮》中題:“墨落一時手不住,任譏老子做狂徒。”如果有人說他狂,他將聽之任之。



畫荷風格的形成


  • 金碧風格



金碧風格是張大千年輕時所作,十八歲時到日本學習染織工藝,吸收了光琳派的金碧裝飾性畫風,又結合了唐朝李思訓父子的“金碧山水”畫法來畫荷,在金箋紙上用墨線勾勒後,填染石青、石綠、硃砂等礦物質顏料。



  • 沒骨風格



張大千的沒骨法融合了石濤、八大山人、徐渭等人的筆趣,發揮了荷花瀟灑脫俗的韻味,尤其荷花的造型清雅優美,葉大梗長,亭亭淨植,更適於用沒骨畫法來描寫荷花的性格。



  • 寫意風格



張大千的寫意荷花,完全運用誇大、變形的形式來表現荷花的精神內涵。雖然承襲石濤、八大山人,但也深受徐渭、陳老蓮之影響。所以,張大千的寫意荷花,已擺脫了“自然再現”的羈束,而是一種自我主觀精神的表現。



  • 潑墨風格



張大千運用大量墨汁傾瀉在紙上,然後由其自然發展,再用筆推開,而且必有兩次以上,先下淡墨,半乾再重潑一次或反過來操作。張大千“潑墨潑彩”的結構,成爲他獨特的表現語彙,擴張了水墨表現的領域,不論在形式和意境的表現上都有超越前人的成就。



縱觀張大千的荷花,

早年多水墨寫意,

初期從八大山人、石濤到青藤,

亦兼用淺絛法;

中年受敦煌壁畫之影響,

兼作工筆重彩荷花,

並作巨幅的墨荷和用沒骨法畫荷;

到了晚年將山水畫的潑墨技法

運用到畫荷上,

開創出他自己的獨特風格。



更多張大千荷花圖欣賞!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