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57真比殲-35強?拆解戰機雷達科技,看懂代差關鍵!

來源: 更新:

珠海航展上兩款五代機隔空較量,背後藏着兩國航空工業完全不同的發展理念,答案就藏在那些會“說話”的雷達波里。

其所裝的高性能的毫米波帶立體面波陣列雷達不僅能在300公里的遠距離對地面、海面上的目標都能先發覺,且能在敵方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同時對60個目標都能保持跟蹤,而且能對其中最具威脅的8個目標立即作出攻擊的打擊決策,這雙“千里眼”得益於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它讓戰機在超視距空戰中佔盡先機。

其配五套有源的電子掃描陣列的N036“松鼠”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使其可對地面目標的最大距離可達40km,對空中目標的最大距離可達400km。

但雷達技術的較量不止於探測距離,更關乎材料革命——中國已在氮化鎵半導體領域取得領先,這種材料的禁帶寬度是傳統砷化鎵的兩倍以上。

就像早期的戰鬥機中那塊始終在機頭的機械轉動的手電筒般的早期的雷達,總是要不停的“搖頭”地在天空中尋找那一道道的飛行目標。

這種機械掃描雷達不僅慢、不可靠,一次只能盯住一個目標。只在空戰的那一秒鐘的分分秒秒的爭奪中,你還在“左右爲難”地東搖西晃地找對頭的同時,敵人的導彈早就已經飛到你的面前了。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將近上萬個微小的“手電筒”都被巧妙的塞進了它的機頭,每一顆都能獨自發光地工作着,通過精確控制每個單元發射電磁波的“時間差”,讓這些波在空間中相互干涉,形成靈活指向的波束,而天線本身完全不動。

這就好比從“一個保安用手電筒來回掃”升級爲“一個指揮家同時指揮上千束光”指向不同目標。掃描速度是機械雷達的百萬倍級,瞬間刷新整個空域情報。

殲-35的雷達系統包含超過1500個氮化鎵T/R組件,每個組件都能獨立工作。即使部分組件損壞,雷達仍能繼續工作,可靠性極高。氮化鎵半導體具有3.4eV的禁帶寬度,遠高於傳統砷化鎵的1.43eV,使得GaN組件能在更高電壓和溫度下工作。

這意味着什麼?簡單說,氮化鎵組件的輸出功率是砷化鎵的五倍以上。探測距離的每一次突破,都帶來戰術優勢的幾何級增長。

根據雷達方程,探測距離與發射功率的四次方根成正比。雷達功率增加一倍,探測距離增加19%。

殲-35通過材料創新實現了功率密度和效率的雙重突破,達到了對典型戰鬥機目標300公里以上的超視距探測能力。這與蘇-57裝備的雷達系統形成了代際差異。

蘇-57在設計上對隱身能力有所考慮,通過改造機身結構、優化進氣道佈局以及運用新材料技術,據稱其雷達反射面積可達0.1平方米。

而其真正的體現也就不僅僅是理論的數值了,更關鍵的就是後續的製造工藝能否將其完美的體現出來。消息來源提到蘇-57在細節打磨上存在不足,比如機翼上能看到明顯的鉚釘,這會影響實際隱身效果。

其隱身設計更是將極致的體現了出來,雷達的反射截面積僅有0.01平方米,可想而知其對雷達的“擾動”就如同一隻普通的海鳥的雷達信號一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意味着敵方能探測到蘇-57的距離是殲-35的數倍,在現代超視距空戰中,這個差距往往是生死之別。

現代空戰早已不是“西部牛仔式”的單打獨鬥。殲-35設計理念突出的一點是作爲未來“網絡中心戰”的關鍵節點。它與預警機、無人機、水面艦艇等平臺高速、無縫交換信息。

基於與空警-600的高效的預警協同,殲-35可將預警機的更遠的戰場信息接收進來,同時本機的雷達又能始終保持靜默,充分發揮了兩機的有機的協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機動作戰的隱身性和全天候的作戰能力。這種協同作戰模式大幅擴展了航母戰鬥羣的防空圈,爲艦隊提供更長預警時間和更大防禦縱深。

蘇-57同樣重視體系作戰,已展示出與S-70“獵人”無人機協同作戰的能力。2021年6月,一架蘇-57曾指揮4架“獵人”無人機進行有人-無人編隊作戰測試。

而蘇-57的設計則更是對這一傳統的充分的繼承和發揚,將先進的推力矢量控制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的發揮,具備了優異的亞音速的機動性。它在航展上展示的“落葉飄”等複雜機動動作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問題是現代空戰環境已發生根本變化。面對速度更快的空對空導彈和防空導彈,戰機需要的是超音速區間的高機動性,而非僅僅是亞音速區的靈活。蘇-57在超音速飛行時的機動性受到較大限制。

採用對殲-35的設計理念的深入挖掘手段,我們不難發現其脫離了極限的機動性追求,而是以更加深入的隱身、信息化和超視距的打擊能力爲核心的全新一代的殲擊機的設計理念。這種理念背後是對現代空戰規則的重新定義:發現即摧毀,信息化優勢比機動性更重要。

由此可見,F-35和J-20的設計之別,無不是兩者所體現的不同軍事思想的碰撞和衝突,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我國戰略性強國的前瞻性和先進性.。就如同一名擅長單挑的神劍手的蘇-57,講究的是一劍抹的獨擅之技;而殲-35則更像一個高超的“智網”戰機,背後都有整個體系的有力支持。

未來戰場的勝利不取決於單一平臺的性能,而在於整個作戰體系的協同效能。殲-35與空警-600預警機、055型驅逐艦編織的海空一體網,正在構建一個覆蓋2000公里的實時感知作戰體系。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