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19潛射高超音速導彈曝光,空射版竟能塞進戰機彈艙?

來源: 更新:

如大家所熟知的那一幕電影裏的“導彈拖着的尾焰一劍封喉”的場面,或許現實中的“劇本”更是令人膽顫心驚——去年九三大閱兵上首次亮相的鷹擊-19反艦導彈,如今已成外媒眼裏的“規則的改寫者”。

這款無人機的神奇之處不僅就體現在能從深海的潛艇的魚雷管裏悄無聲息的發射出來,甚至還能被戰機掛在肚子裏高空的突防,更讓現有的各類防空系統都基本淪爲擺設。

可謂將對手的反應時間都碾壓在了3秒之內

其恐怖首先就體現在“快”字上,鷹擊-19的發射速度之快,僅1.2秒就可將戰斧彈頭射出2000米的高空,彈頭的前進速度可達1000米/秒以上,幾乎可以將敵機的前後翼根完全打穿,使其立即墜毀。

藉助了先進的超燃衝壓發動機的助推下,先將其帶入5馬赫以上的超高空後,再由超燃衝壓發動機點火,將空氣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無用氣體直接當作氧氣的替代品一併“喫進”其中,像“邊跑邊呼吸”一樣,直接將空氣中的氧氣“喫”進了發動機的燃燒室中,將其當作“無限的氧氣”加以“無限的”燃燒,最終將其穩定的維持在6-8馬赫的巡航速度中,並且末端的衝刺速度甚至能衝到12馬赫。

就說它的攔截速度都快到了美艦的“標準-6”防空導彈的3.5馬赫的上半場,而鷹擊-19從被雷達捕捉到擊中目標的整個過程中,只給了對方的防禦系統短短的3秒的反應時間,可以說,美軍的這次“發現”就等於“命中”了,尤其是那些層層疊疊的航母戰鬥羣的防空網,在俄軍的無人機面前就像一部慢動作的回放。

平臺魔術:一彈三用,潛艇戰機戰艦全能扛

但更讓其對手頭疼的卻是鷹擊-19的“全能身手”:既能從高空直接對地攻擊,又能從低空突然對高空的飛機實施“俯衝”攻擊,又能從地面發射的彈道導彈一經上空就能夠“翻”出高空向地面發射,使其對地空兩方面的攻擊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儘管其口徑僅控制在了533毫米以內,卻一身小巧的體型就能幹出一番大的事業來。

在潛艇的魚雷發射管的不斷完善背景下,不少的常規AIP的潛艇甚至都不用經過大改造就能搭載上一套可對海面或淺水的艦船、島礁、港口的艦艇等的高超音速的“深海刺客”,對海面艦艇的“突然襲擊”就更爲得心應手了。

055大驅的水面艦艇的垂直髮射系統的配備幾枚反艦導彈,立馬就將其反艦的火力給升了上檔次,如今曝光的相關論文更是將空射版的長度進一步的壓縮到了4.6米的水平,其重量也約1.15噸,就連如今的殲-50、殲-36等新一代的戰機的內置的彈艙都可以輕鬆的容納這樣一枚彈道導彈的空射版。

藉助高空的速度和高度的優勢,戰機不僅能爲導彈的遠程發射提供了有利的起始條件,還能進一步爲導彈的省燃料、增射程等提供了有利的助推作用,從而實現了“高空的高速突防+低空的機動變軌”的有機的組合拳。

突防黑科技:乘波體彈頭會“打水漂”

其智能的領先更爲引人注目,光快的速度也就只是其“長處”而已。以鷹擊-19的“智能”程度說,它的“快”就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了。乘波體彈頭設計讓它在高空飛行時能借助激波產生升力,實現“打水漂”式的跳躍滑翔,軌跡變幻莫測。傳統反導系統算準了拋物線彈道卻根本抓不住它。

加上覆合制導系統(北斗衛星+紅外成像+有源相控陣雷達),末端命中精度控制在5米以內,打擊移動艦艇堪稱“指哪打哪”。美軍內部推演顯示,面對多枚鷹擊-19的飽和攻擊,現有攔截體系成功率不到三成。

戰略衝擊:航母得後撤,海戰規則被重構

在鷹擊-19的問世背景下,西太平洋的軍事力量的對比格局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本的軍事平衡被徹底打破。以往航母敢在一千公里外晃悠,現在得退到第二島鏈甚至更遠才勉強覺得安全,以一艘配備了12枚鷹擊-19的常規潛艇的威懾力都可能超過一支由驅逐艦組成的編隊的戰力。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率先將超燃衝壓發動機的技術優勢轉化爲實戰的強勁動力,實現了這一高端技術的軍事化運用,而美國此類的同類項目也就只能一再的試射失敗還停留在了PPT的階段。這種“速度+智能+多平臺”的體系化優勢,讓傳統海戰從“平臺對抗”變成“殺傷網對決”,高超音速時代真的來了。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