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代機首飛震動全球,F-35遭遇退單潮,美盟友集體轉向!

來源: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中國航空工業悄然投下一枚“重磅炸彈”——兩款第六代戰鬥機在成都成功首飛。

而這一歷史性的成果不僅標誌着中國的航空技術邁出了從追隨到領先的重要一步,更將以中國的軍用飛機的“世界之最”爲標誌,將中國的軍用飛機推向了全球的領先地位,曾經叱吒風雲的美國F-35戰機,突然成了國際買家眼中的“燙手山芋”。

F-22的逐漸退役同時,F-35的“碾壓級的代差”讓其一度掀起了“無敵的天下”的光環,但近日的一系列事件卻讓人開始對其無限的“天下”產生了質疑,與五代機相比,六代機的進步就如同智能手機對比了當年的功能機一樣,所體現的就是一個巨大的代際鴻溝。據軍事的數據表明,五代的戰機就能將四代的戰機的損失比1:15,而六代的戰機對五代的戰機的壓制就更爲徹底了,F-35的隱身塗層和傳感器融合技術,在六代機的新型紅外探測與量子雷達面前幾乎“裸奔”。

網友戲稱:“這好比拿大哥大對抗5G手機,還沒開打就註定了結局。” 中國六代機採用的無尾翼飛翼佈局、三發動機設計,不僅實現全頻段隱身,還能超音速巡航,作戰半徑突破2000公里,堪稱“空中變形金剛”。

連鎖反應:盟友集體觀望,洛馬股價崩盤

中國的六代機首次飛行的消息的不斷湧出之際,原本就被外界視爲美國軍工的“金字招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股價也應聲大跌,市場的預期與實情的對比再一次凸顯了中國的六代機已然超越了美國的“六代機”的想象和設想,德意志銀行火速將洛馬股票評級從“買入”下調至“持有”,目標股價從611美元砍到523美元。

資本市場的用腳投票之際,F-35的訂單也隨之經歷了斷崖式的下滑,從2022年的高峯達到了135架,短短兩年的時間就驟降至2024年的36架,如此的慘烈的下滑無疑給了F-35的未來發展敲了一個警鐘。

但更讓美方頭疼的還不僅僅是這一單的中國的暫停,日本、韓國等傳統的美軍的重要的客戶也紛紛暫停了對美的採購計劃,美軍的軍事裝備的生存空間就更爲狹小了。

基於近日西班牙官方的直接表態,F-35的歐洲客戶又少了一個,最終的歐洲客戶也逐漸暴露了出來,或將僅剩下德國和意大利兩國,而三國的F-35的下一代都將由歐洲的四代機自主研發。伴隨對新一輪的關稅和技術的各方面的疑慮加深,目前加拿大等葡萄牙等國也紛紛加入了觀望的陣營,看來盟友們都開始對我們這“過時的貨”開始了“算計”的時候了,都不願意再花1億美元買了!。”

技術卡脖子:中國稀土管制擊中F-35命門

F-35的困境不止源於競爭。中國對鎵、稀土等關鍵的戰略材料的出口越來越嚴格的管制之際,對F-35這種一大堆的外國零部件的飛機的生存都將處於極大的危險之中,甚至將其直接切斷了生存的“命脈”,全球約96%的鎵產量來自中國,這種材料是F-35氮化鎵雷達芯片的核心元件,供應鏈斷裂導致F-35的TR-3升級計劃延期三年,美軍一度拒收上百架“半成品”戰機。

相較而言,中國的六代機就通過了國產的那一套先進的氮化鎵的雷達的輔助下,其所能的探測的最大距離就已經達到了400公里以上,而且同時還能配合上一款高超的量子傳感器的輔助下就能實現對多個目標的精準的跟蹤。

美中科技競爭的不斷升級同時,網友也一一給出了自己的“解讀”,其中一位調侃道:“美國想卡我們的脖子多年,沒想到被我們就這麼一反手就給‘鎖喉’了”,這不禁讓人揪心地想起了那句經典的武俠劇中的一句對白“這不是你殺的,你自己殺的”。”

基於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原本的技術壟斷的格局已經開始向多極化的競爭的格局轉型,從而爲廣大創業者和創新者打開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也將使得整個行業的競爭更趨激烈、更趨多元。

中國六代機的突破,標誌着全球軍工格局深刻變革。美國NGAD(下一代空中優勢)項目仍停留在圖紙階段,而中國的J-36已進入多輪試飛,甚至測試了與無人機的協同作戰系統。

此前態度強硬的美國太平洋司令,近期公開表示“希望與中國和平相處”。網友諷刺:“果然拳頭硬了,對方就會講道理。” 歐洲趁機加速推進FCAS、GCAP等自研六代機項目,試圖擺脫對美國武器的依賴。軍事專家分析:“未來天空不再是F-35的獨角戲,而將進入中美歐三足鼎立時代。”

中國六代機的首飛,看似是一次技術展示,實則悄然改寫了全球軍事平衡規則,基於戰機的代差逐漸成爲現實,盟友的“忠誠”也就不再是那麼的“無償”了,開始了明碼標價的“賣友”生意,這場無聲的較量證明:核心技術買不來,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