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寶召回需要先泡鹽水放電?是否有安全隱患?專家解讀

來源: 更新:


近日,一些充電寶品牌商在網絡發佈消息稱,如果消費者要退款,需要將充電寶先在鹽水中浸泡24小時,上傳照片或視頻憑證後才能召回。


不少用戶在網上發帖表示,泡鹽水處理後,充電寶出現大量冒氣泡、析出黑色和黃色物質、電池膨脹鼓包等現象,疑似存在安全隱患。



用鹽水浸泡充電寶靠譜嗎?不泡就不能退款?記者進行了調查。


針對退款退貨的要求,記者諮詢了充電寶品牌羅馬仕的淘寶客服。客服明確表示,用戶必須先將充電寶泡鹽水才能退款,即使充電寶已鼓包。客服還稱,處於安全考慮,鼓包的電池更要泡鹽水處理。對於用戶擔心析出黃色物質,客服則表示是正常現象。



“充電寶泡鹽水”,這樣的操作到底可不可行呢?


針對這一處理方式,記者採訪了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未來電池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萬佳雨。他表示,普通用戶自行將充電寶浸泡鹽水處理存在多重安全隱患與環境污染風險,建議謹慎操作。


首先,這樣的操作可能引發短路及熱失控風險。


充電寶內部含有鋰電池,而鹽水是良好的導電液體,鹽水浸泡本質上是利用其電阻對鋰電池進行慢放電,以規避暴力放電風險(如直接短接正負極)。這雖然是工業回收中深度放電的常規操作之一,但該操作對普通用戶而言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尤其當電池本身已存在鼓包、破損等時,再進行鹽水浸泡操作極易導致放電失控,引發熱失控、漏液、起火,甚至爆炸。


其次,泡鹽水還可能存在有害化學反應。


電池浸泡在鹽水(氯化鈉水溶液)中,相當於對鹽水進行電解反應:此過程中將產生腐蝕性的苛性鈉(氫氧化鈉)溶液,並放出氫氣和氯氣。氫氣屬於易燃易爆氣體,在密閉空間積累如遇火源極易引發燃燒甚至爆炸。氯氣是有毒且具強烈刺激性的氣體,短時間大量吸入可灼傷呼吸道。氯氣溶於水還會生成次氯酸,超過一定濃度就會灼傷皮膚組織。


最後,存在有毒物質泄漏風險及環境污染風險。


鋰電池中的有害物質,如電解液(如六氟磷酸鋰)、添加劑(氟代碳酸酯、有機磷阻燃劑等)和電極中的重金屬物質(如鈷、鎳等)等,可能借此過程釋放出來。這些物質具有強刺激性、致癌性、神經毒性或生殖毒性等風險。


考慮到充電寶巨大的社會保有量,普通用戶既無能力也無資質安全處理由此產生的危險廢液。用戶自行處理,隨意傾倒廢物廢液,會造成有害物質在環境中的累積,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


事實上,不少消費者在實際操作時非常不規範。


比如,在充電寶開機狀態且還剩95%的電量時就直接投入鹽水中;在外賣袋、塑料袋、塑料盒等小空間裏浸泡充電寶;用高濃度鹽溶液浸泡充電寶等。


因此,綜合上述多重風險,萬佳雨建議用戶自行在家進行充電寶泡鹽水處理時,一定要謹慎操作。普通用戶如果確需對充電寶進行回收處理,建議先把充電寶裏的電量全部耗完,然後準備大一點的水槽或水盆,水量多一些更適合浸泡。浸泡時,只需將充電寶的放電端口浸入鹽水中即可,無需打溼整個機身。鹽水濃度推薦爲5%-10%,過高的鹽水濃度可能會導致放電太過劇烈,導致電池鼓包,甚至起火。建議在通風良好的區域進行放電操作。


泡過水的充電寶,即使晾乾後,電池已被損傷,內部已被腐蝕,安全隱患極高切勿嘗試再次充電或使用。此類缺陷/廢棄產品處理時務必將其視爲危險品,儘快送到專門的電子廢棄物回收點進行安全處理,不要隨意丟棄。


需要指出的是,相關企業方鼓勵用戶泡鹽水自行處理的方案,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未充分履行安全保障與風險警示義務)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禁止將危險廢物提供或委託給無許可證的個人處置)。這實質上是將企業應承擔的產品安全處置責任和環境保護責任,不合理地轉嫁給了用戶,不僅置用戶於安全風險之中,更可能導致環境污染危害。




微信編輯:大白



還原事實,洞悉真相。

歡迎關注,留言舉報!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