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人巧物華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網信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述評
天工人巧物華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網信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述評

物自天生,工開於人。
300多年前,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先進科學技術。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典籍記錄了當時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展示着我們這個古老而輝煌的文明對於科技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探索與思考。
物與工,天與人,對應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生產力思考的範疇。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當今世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等技術飛速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從勞動者到生產資料、勞動對象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有人驚呼,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有人警示,人工智能或將取代人類······面對世界的鉅變,面對思潮的奔湧,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的前沿,用深刻的理論思考指導偉大的實踐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精準研判世界發展大勢,深刻把握新時代先進生產力發展規律,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謀劃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爲我國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引,也爲加速形成網信領域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大理論武器。

2023年9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圖/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彙,這個首次提出的原創性概念成爲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着力點。
生產力的飛躍是時代發展之先聲。
200多年前,當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在索霍工廠發出第一聲轟鳴時,傳統手工生產方式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蛻變,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
從蒸汽機的誕生,到電氣時代的電機、電話廣泛應用,再到計算機、互聯網的普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會給生產力帶來質態的變化,推動社會發生重大變革。
誰能更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誰就能掌握時代發展的主動權。
回首2012年,彼時的中國,行至一個新的歷史關頭,亟待解決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爲繼、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等諸多“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
從國內來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過程中積累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不斷積聚,結構調整、動能轉換勢在必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
從國際上看,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一些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爲主要戰略競爭對手,試圖全方位遏制中國的發展。
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發展格局,不確定、不穩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爲世界各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洞察發展大勢,深刻把握規律,作出重大戰略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爲新時代中國經濟標註了清晰的歷史座標——在經濟結構和發展動能上出現一系列新變化,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成爲重要特徵。
歷史的每一個重要關口,都需要新的理論思考和新的實踐創造方能得以突破。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爲了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
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趨勢,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一以貫之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重公平、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的發展之路,生產力水平實現了巨大提升和突破性發展,形成了生產力發展的新的質態。
2023年9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年1月,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作了全面闡述。“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在這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闡明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深刻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明確要求。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進一步闡述,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了無比廣闊的制度空間。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一窮二白、積貧積弱到全面小康、繁榮富強,新時代的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生產力在發展中不斷豐富內涵,不斷髮生質的飛躍。
“網信事業代表着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
信息革命時代浪潮澎湃奔湧,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影響範圍之廣、程度之深是其他科技成果難以比擬的,給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帶來的變革是前所未有的。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網信事業代表着新的生產力、新的發展方向,應該也能夠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2018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當前,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浪潮加速湧來,網信領域日益呈現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新質生產力特徵,網信事業日益成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沿領域、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建立在對信息社會發展變化的深刻理解上,明確了互聯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闡明瞭發展網信事業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關係,揭示了網信事業的本質特徵。
——激發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網信關鍵核心技術是實現網絡強國的根本抓手。
移動通信是創新最活躍、滲透最廣泛、帶動最顯著的高技術領域之一,對材料、芯片、器件、儀表等領域帶動作用十分明顯。
多年來,我國移動通信堅持走國際化發展道路,以開放促競爭,以競爭促創新,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並跑、5G領跑的重大跨越,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
當前,6G正邁入標準化研究的關鍵階段。我國早在2018年便成立6G工作推進組,推動6G願景需求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6G首次被納入未來產業培育方向,清晰釋放出我國大力發展6G技術的強烈信號。
在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不斷增加的計算性能和能源需求,已成爲構建更強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主要限制和亟須解決的難題。
光芯片作爲一種創新型芯片技術,以其獨特的光速處理能力和低能耗特性被寄予厚望。清華大學和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光芯片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摒棄傳統電子深度計算範式,首創分佈式廣度智能光計算架構,設計了一種以極高能效解決先進人工智能任務的大規模光芯片“太極”,有效地將光子架構的網絡規模提升到百萬神經元級別,與其他光子集成電路相比,其能效提高了兩倍。
量子科技被視爲人類科技發展的下一個重要突破口,是全球科技領域具有巨大前景的研究和應用方向。
2020年10月16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佈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105個量子比特的“祖沖之三號”超導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基於糾纏的城域量子網絡發佈;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量子應用示範變電站正式發佈並建成投用······從量子計算到量子通信,我國量子技術領域捷報頻傳,量子技術創新成果頻現,並加快走向現實應用場景。
“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第一顆6G衛星發射成功,北斗導航提供全球精準服務,國產大飛機實現商飛,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杆,新能源汽車爲全球汽車產業增添新動力。”這些創新故事正是我國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寬的縮影。憑藉不斷完善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更多原始創新優勢轉化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堅實基礎。
——以優化產業佈局構築新競爭力
“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並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三個經常被提及的關鍵詞,具有鮮明的時序感,指向從今天到明天的發展之路。
看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山東日照,海天遼闊,日照港全面升級邁向智能化。習近平總書記點贊這裏的創新探索:“將傳統港口改造升級爲現代化港口,不僅貨物吞吐量躋身全國前列,還積累了通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經驗,值得肯定。”

山東港口日照港石臼港區積極推動智慧綠色港口轉型升級,實現經營業績穩步增長。
西藏昌都,寒風呼嘯、氧氣稀薄,無人駕駛車在海拔5000米的玉龍銅礦上精準完成裝運卸全流程作業。採礦、運輸、排土各環節無縫銜接,車輛遇障自動停繞,故障模擬響應迅速,智能平整碾壓路面······運用數字技術,玉龍銅礦從智能裝備、5G全覆蓋、雲端智能調度等方面進行智慧化改造,以科技創新爲引領,推進傳統產業升級。
深入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看新興產業,向新求質。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首次跨越1000萬輛大關,電動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固態電池加快商業化提速,高階智能駕駛邁向城市全場景,形成從核心部件到整車製造的全鏈條產業。
西南腹地,重慶已聚集1200家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三大系統、12大總成、56種部件的全覆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正逐步完整。深藍SL03,阿維塔11、12,賽力斯問界M7、M9······這些駛向市場的“重慶造”新能源汽車,不斷收穫市場美譽度,用實實在在的訂單量推動企業研發、增產。2024年,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5.32萬輛,大幅領先全國增長率近60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圖爲江西省南昌市江鈴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新能源智能網聯車生產線。
鵬城深圳,“空中的士”十分鐘速達,無人機外賣配送“從天而降”,乘電子飛行器遊覽山海······低空經濟應用場景越來越廣。2024年,深圳低空經濟年產值已超900億元,低空製造技術充分應用在餐飲配送、城市治理、應急搶險、醫療救援等多個領域。
看未來產業,創新引領。
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關鍵支撐和活躍力量,在推動科技創新、驅動經濟增長和塑造國際競爭格局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佈局一批未來產業。”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與國務院國資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重點推進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
圍繞腦機接口、量子信息、具身智能、新型能源等領域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所在。
《黑神話:悟空》以中國首款3A遊戲之名席捲全球市場,雲深處科技“絕影X30”機器人首闖新加坡電力隧道,強腦科技領跑腦機接口,羣核科技造就全球最大的室內場景認知數據集······六家誕生在杭州,並在人工智能、腦科學等領域掀起東方浪潮的企業,被稱爲“杭州六小龍”,走出了未來產業先鋒的“進化”之路。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場拼耐力比毅力的“馬拉松”中,各地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實際出發,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科技創新空間佈局持續優化。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羣前10位。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北京懷柔、粵港澳大灣區、陝西西安,五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速,成爲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速發力,形成多層次、體系化的區域創新格局。
高水平創新資源加速聚集。武漢“光谷”、貴州“數谷”、合肥“聲谷”······創新平臺帶動,創新要素流動,一批世界級的產業集羣快速崛起。全國178家國家級高新區集聚了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人均勞動生產力爲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峯碳中和,以綠色發展的新成效不斷激發新質生產力。
在上海楊浦濱江,曾經的煤灰倉的頂部平臺鋪滿了太陽能光伏板。這一“零碳智慧綜合能源中心”通過光儲充一體化系統變爲巨大的“充電寶”,爲周邊的充電樁、景觀照明設施等持續提供綠色電力,彰顯了綠色生產力的巨大潛力。
近年來,我國綠色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經濟發展“含金量”和“含綠量”顯著提升。目前,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20億千瓦,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不僅爲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治本之策,而且有助於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是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的必由之路,也是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現實需要。
隨着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加速推進,預計到2025年,全國數據中心用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將提升至5%,到2030年,全國數據中心耗電量將接近4000億千瓦時,我國數字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極爲迫切。
2024年,中央網信辦等十部門祕書局(辦公廳、綜合司)聯合印發《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實施指南》,明確了雙化協同三類實施主體、兩大發力方向以及融合創新三方面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印發《關於加快推動製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發揮數字技術在提高資源效率、環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賦能作用,加速生產方式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
河北張家口,開展翼北區域新能源場站集控中心建設,促進數字產業與新能源產業協同發展;四川成都,構建“芯屏端軟智網”數字產業集羣,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建設佈局;西藏拉薩,構建清潔能源、高原農牧、邊貿物流等特色優勢產業體系,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
神州大地,氣象萬千的創造和改變,匯聚成新時代中國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
從“有”到“好”,從“點”到“鏈”,從“量”到“質”,在浩瀚的全球經濟版圖中,中國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其龐大的規模、高效的產能和不斷攀升的技術水平,引領着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
“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國家間的競爭表面上是新技術和新產業的競爭,本質上則是國家間的制度競爭。誰能率先提供與新科技浪潮和產業變革匹配的市場機制、產業監管、金融制度、產業政策,誰就能在國家間的新質生產力競爭中勝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
優質市場是稀缺資源。
在潮白河兩岸,北京的創業者們奔赴天津與河北,與此同時,來自天津、河北的零部件也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車水馬龍間上演着一場“雙向奔赴”。
在西北大地,寧夏正通過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創新高地的深度聯動,打造出跨區域科技合作的示範樣板。以寧夏上海科創中心爲橋樑,當地一家高性能有機顏料企業成功斬獲歐洲客戶近20萬美元的訂單,由此叩開了歐洲高端汽車塗料市場的大門。
創新成果何以跨越山海,跳出地域限制,享受超大規模市場的紅利?
改變源自改革。拆除隱性壁壘,破除地域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市場規則統一,實現全國“一碗水端平”······統一的大市場,暢通的雙循環,讓要素資源自由流動。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成效獲得國際社會認可。據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2024年中國市場準入便利度居全球第15位、數字化政務服務居全球第7位、跨境貿易便利化居亞洲第3位。
數據是智能時代的石油。
工廠裏,機械臂精準揮舞,每一道焊縫都完美無瑕,譜寫出工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質檢的精密樂章。
馬路上,數據化作城市大腦的神經元,讓紅綠燈讀懂車流的呼吸。
田地間,數千年農耕文明與數據碰撞出新的火花,照亮“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現代化之路。
隨着各行各業數智化轉型的深入,數據已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快速融入生產、消費、流通、分配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成爲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數據作爲一種新型生產要素首次寫入中央文件。中國成爲全球第一個在國家政策層面將數據確立爲生產要素的國家。
2022年以來,中國數據要素市場發展進入快車道。2022年12月,《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印發,擘畫數據要素市場發展藍圖。2023年2月,《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發佈,分階段制定目標任務,提出“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同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國家數據局。
躍動的比特洪流,以算力爲筆、以存儲爲墨,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畫卷上揮灑出前所未有的絢爛。2024年,我國數據市場交易規模超160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在公共數據資源開發上,我國數據資源生產總量持續攀升,2024年同比增幅預計超過20%。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我們的社會羣體正在細化分化,對這些年出現的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電商從業人員等,在管理服務上要跟上,填補好這個空白。”2025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特別提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
中國快遞業年業務量突破1500億件,訴說着320萬名快遞員的風雨無阻;“流動中國”的蓬勃活力,承載着700萬名網約車司機的晝夜奔忙······近年來,以平臺經濟爲代表的新業態蓬勃發展,全國已有8400萬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着越來越突出的作用。
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及“新就業形態”的概念,到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再到“推進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等舉措寫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一步一個腳印。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要採取特殊政策,建立適應網信特點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優秀人才凝聚到技術部門、研究部門、管理部門中來。”
“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打破“藩籬”,引來“鳳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143項政策措施,爲科技體制改革畫出“施工圖”;《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出臺,激勵自主創新、激發人才活力;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在前沿探索項目中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破除體制機制瓶頸,讓科研人員喫上“定心丸”。
從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不足500人,到如今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發明專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越來越多的“千里馬”競相奔騰,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局面加速形成。
發展必須經歷從量變積累到實現質變的過程。
生產力不斷髮展是文明前進的動力。中華文明的浩渺長河綿延不絕,既創造了光耀人類的燦爛輝煌,也經歷了數不盡的艱難曲折。從“現代化的遲到國”到“世界現代化的增長極”,從“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到“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近代以來的中國經歷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爲波瀾壯闊、最爲廣泛深刻的歷史鉅變。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進歷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毫無疑問是一條鮮明的主線。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以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正確認識分析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制定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作出了一系列努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矛盾,掃清了制約生產力發展的主要障礙,爲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開闢了新道路、打開了新局面、擘畫了新篇章。
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的一道全新發展命題,也是新徵程上一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考題,需要不斷思考領悟,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深化。
當前,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相比,我國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還有待增強,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還有待優化,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仍面臨制約。分配製度在充分體現要素貢獻方面還有待完善。知識、技術、人才的價值在分配中還未獲得充分體現。要素配置機制對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促進作用還有待增強。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對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的支撐作用還有待增強。
“只要是我們看準了的、認定了的事情,堅定信心、下決心幹,就沒有幹不成的。”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今天,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和歷史任務,網信戰線必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決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對網信事業寄予的殷切期望和殷殷囑託,破除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各種桎梏,不斷提高科技自立自強水平,積極培育網信新興產業,着力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網信人才隊伍,努力在國際競爭中搶佔制高點、贏得主動權,以網信事業新成效爲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
《中國網信》雜誌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管、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主辦,於2022年創刊,是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創新理論的思想陣地,宣傳解讀中央網信委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渠道,深化網信領域理論研究、科技創新和實踐活動的交流平臺。
來源:《中國網信》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