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發熱就是流感?流感患者要儘早用藥?關於流感的問題,一篇說清
中疾控發佈的數據顯示,全國各地已進入流感高發期。流感病毒陽性率持續上升,在流感病毒中,99%以上爲H1N1,也就是甲流。哨點醫院的門急診檢測陽性病原體主要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住院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檢測陽性病原體主要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人偏肺病毒。可見,無論是門急診病例還是住院嚴重病例中,流感都是最主要的病原體之一。
在上海的各家醫院呼吸內科以及急診,也擠滿了因流感而前來就診的患者。市疾控發佈消息稱,目前本市流感病毒活動強度明顯增強,已進入高發期,其中兒童患者中檢出率最高的爲流感病毒。
面對來勢洶洶的流感,我們該怎麼做?
一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佈就診經歷
得了流感要緊嗎?
面對流感,並不需要恐慌。
流感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對於普通人羣來說,通常5-7天就會痊癒,其間會有高熱、全身痠痛等症狀。如果是抵抗力較弱者、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孕婦等脆弱人羣,流感可能會帶來並嚴重發症。因此,究竟是先居家休息還是馬上喫藥,因人而異。但特別提醒,嬰幼兒和老年人是高危人羣,建議早就診早治療。
頭痛發燒,就是得甲流了?
冬季本來就是各類呼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有患者以爲自己是流感,用藥後體溫仍然很高,到了醫院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流感。
38歲的杜女士在跨年夜突然頭痛,發燒了。看到新聞“甲流高發”,她火速給自己喂下一顆瑪巴洛沙韋(速福達),但體溫不降反增,飆升到40℃,頭好像更疼了,嗓子也像被什麼東西堵住了。3天體溫不降,杜女士前往瑞金醫院就診,醫生讓她張開嘴,“姑娘,你兩側扁桃體化膿很嚴重,可能不是病毒哦!”化驗單證實了醫生的判斷,不是甲流,C反應蛋白超了4倍多!C反應蛋白這個指標在身體中就像一個警報器,當身體受到感染或炎症刺激時,就會迅速升高。杜女士哭笑不得,原來自己“喫錯藥”了!
除了甲流以外,偏肺病毒、肺炎支原體、鼻病毒等也都是“常客”。許多網友會不解,“爲什麼現在病原種類變多了?我們小時候好像並沒有那麼多種類呀!”一個原因在於,近年來,我國檢測多種病原體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但過去感冒發燒大多不測是什麼病原,而現在很容易被檢測出來。
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醫生解釋,比如鼻病毒、腺病毒就是人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也是導致人們普通感冒常見的病毒。約有30%-50%的成年人及兒童感冒是由鼻病毒引起的。與流感相比,鼻病毒感染的症狀總體相對較輕,大部分情況下一週左右可痊癒。換句話說,鼻病毒感染通常導致的只是普通感冒,目前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去治療鼻病毒,主要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恢復。
對於在家使用快速檢測的方法,仁濟醫院兒科李小燕醫生在社交平臺表示,上門檢測是核酸檢測,如果採樣標準,相較於某些醫院的抗原、膠體金檢測來說,具有準確率高、項目多的優勢。因此,大家可以選擇合適的檢測套餐,早期明確病原,便於對症用藥。
但要提醒,如果孩子採樣不配合,或者症狀體徵等跟檢測出來的結果差距較大,還是建議到醫院明確診斷。不光是病原體,醫生可能還需要藉助胸片、血常規來進一步明確發熱、咳嗽的原因。
如果得流感了,一定要喫瑪巴洛沙韋嗎
近期,流感藥物之一瑪巴洛沙韋再度受到患者追捧。不過,瑪巴洛沙韋不是治療流感的唯一選擇。
瑪巴洛沙韋是抑制流感病毒的複製,讓體內不再進病毒;奧司他韋是抑制病毒從被感染的細胞中釋放,減少病毒擴散。
瑪巴洛沙韋單次給藥後消除半衰期大約需79個小時;奧司他韋血藥濃度下降半衰期一般爲6至10個小時。
瑪巴洛沙韋全病程只需要給一次藥;奧司他韋需要每天服用兩次、連喫五天。
瑪巴洛沙韋目前只批准了用於5歲以上、體重在20公斤以上的兒童及成人;奧司他韋膠囊劑和顆粒劑可用於1歲以上兒童及成人,幹混懸劑的適用年齡更小,幼兒則按照體重具體計算給藥劑量。
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推薦兩種藥聯合使用。
有關專家也曾表示,瑪巴洛沙韋僅獲批用於流感的治療,沒有明確說明有預防性。
此外,,國家的流感藥物儲備充足,因此不建議市民囤藥。
還要注意,抗病毒藥物不能過量服用,且抗生素對流感無效,出現流感症狀不要盲目喫抗生素。
現在打疫苗還來得及嗎?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由於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爲匹配不斷變異的流感病毒,因此每年的流感疫苗組份可能會有毒株的更新,但也有可能前後流行季的疫苗毒株完全相同。
多數接種者的免疫力會隨時間推移逐漸減弱。爲保證接種人羣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即使流感疫苗組份與前一個流行季完全相同,也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雖然近期流感進入高發期,但打疫苗仍舊來得及。這是因爲流感病毒在人羣中傳播的時間通常覆蓋整個流感季節,以溫帶地區爲例,流感活動高峯通常在12 月至2月左右,但在高峯前後仍有病毒傳播。接種流感疫苗後,身體一般需要大約 2 周的時間來產生足夠的抗體。只要在流感季尚未結束前接種,人體就有機會在接觸流感病毒前產生抗體保護自己。
本文來源:新民晚報、健康中國、新黃河、中國新聞網等
微信編輯:大白
還原事實,洞悉真相。
歡迎關注,留言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