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節氣康養、候鳥式養老……“時令+”經濟撬動的新消費

來源: 更新:

堅持人民至上是“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加快建設健康中國”“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部署。爲深入研討人口健康與時令經濟可持續發展議題,日前,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人口健康與時令經濟研討會”召開。來自政府機關、高校、醫療單位及企業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就如何借力傳統節氣文化、季節性資源開發與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健康中國戰略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度融合,展開研討交流。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真如指出,時令經濟作爲依託四季更替、節氣變化形成的特色經濟形態,近年來因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成爲新興增長點。上海作爲全國經濟中心,應着力探索“時令+”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有機統一。她還特別提到中國傳統節氣文化的國際傳播價值,認爲中醫藥、綠色食品等中國特色產品可通過節氣文化載體走向世界,吸引外資佈局時令健康消費市場。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副院長朱亮從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出發,提出綜合運用飲食調養、運動干預等手段,將節氣養生融入慢性病防控體系,構建中西醫結合的“防、治、康、養”一體化健康管理模式。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結合“候鳥式養老”案例,分析季節性旅遊資源開發在激活銀髮經濟、促進區域協同方面的潛力。

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會祕書長樊華分析了上海人口出生趨勢,呼籲進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服務體系和激勵機制,大力倡導適齡婚育,激發生育意願,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主任醫師戴繼燦從光照、溫度等季節性因素切入,提出精準化生殖健康干預方案。

上海黃浦樂齡銀髮產業促進中心負責人歐陽才宇以季節性農產品供應鏈爲例,演示如何通過營養干預提升老年羣體健康水平,並推動綠色經濟循環。

與會專家圍繞“時令資源轉化爲健康公共服務供給”“數字技術在時令健康產業中的應用前景”“時令農業與營養干預”等議題暢所欲言。會議最終形成《時令經濟與人口健康協同發展倡議》,圍繞“投資於人”理念,提出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打造“時令康養”示範項目、加強國際傳播等三大行動方向。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