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頒發
爲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貢獻“上海智慧”
——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頒發
上海,是哲學社會科學重鎮。一代代名家大師,一部部皇皇鉅著,一批批優秀學人,共同築成這座學術大廈,也共同譜寫了爲國爲民、述學立論的輝煌篇章。今天,上海市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大會召開,對499項優秀成果予以表彰,包括學術貢獻獎4名、學術新銳獎19名、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59項以及學科學術優秀成果獎417項。
植根於偉大實踐、貫通於真理脈絡、融匯於文化基因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在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舉足輕重。本屆獲獎學術成果全景式展現了上海學者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服務國之大者、城之要者、民之切者的學術擔當。
他們用嚴謹的學術語言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緊扣“人民城市”“新質生產力”“全過程人民民主”等一系列重要原創性標識性概念,着力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聚焦“超大城市治理”“貧困治理”等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議題,體現了立足實踐的鮮明導向。“必須植根於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貫通於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脈絡、融匯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魯品越的獲獎感言道出了進一步做好黨的創新理論研究的題中之義。
從400多項學科學術優秀成果所涉議題來看,學者們正積極推動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爲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貢獻“上海智慧”。例如,《大國經濟學》構建了一套能解釋中國社會發展與轉型的政治經濟學框架;《文明論的歷史哲學》通過新的歷史觀建構,提供了不同於西方文明的世界歷史秩序及未來視野,彰顯着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此外,學者們也積極回應AI時代的新課題。“ChatGPT引發的媒介變革”“數字法學的理論表達”等議題,反映出學界對技術變革與社會發展的關切。正如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文鋒所言,“在數字化時代,學界正積極用大數據、AI等新方法賦能研究,這本身就是重要的方法創新”。
圖片來源:上海社聯
標註上海的學術高度,樹立“以學明德”的典範
學術貢獻獎是對那些爲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學界享有廣泛影響力和崇高聲譽的上海學者的最高讚譽,可謂上海學術界的“終身成就獎”。自上海設立學術貢獻獎起,已有42位學者獲此殊榮,他們標註了上海的學術高度,彰顯了上海學人的道德風範,爲後來者樹立“以學明德”的典範。本屆學術貢獻獎獲得者爲朱立元、劉君德、桂世勳、葛劍雄。
復旦大學教授朱立元長期從事西方美學研究。他坦言,自己的研究絕非簡單引介,而是懷着建設中國自主的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這一問題意識,去主動“重構”西方美學。他的研究始終堅守鮮明的中國立場,體現了文明互鑑的精神,成爲“中國學者對世界美學的一份貢獻”。
“邁開雙腿,走向世界,實地考察,發現問題,並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研究。”在行政地理學領域長期耕耘,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劉君德將自己的學術熱情歸結於喫苦耐勞的“地理精神”,以及“把學問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治學追求。
作爲中國人口社會學、老年學的奠基人之一,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桂世勳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便展現出前瞻性——當時他與數學系合作,運用數學模型預警了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他此後的研究成果更爲養老保障體系改革與老齡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歷史地理領域著作等身。他主編的7卷本《中國移民史》,基於浩繁史料,全方位展示了中國數千年移民歷史全貌。在他看來,學術成果若不能普及至社會、突破專業圈層,便難以發揮應有的價值,爲此,他積極藉助新媒體平臺傳播知識,讓學術在大衆化普及中真正推動社會進步。
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根基,在於一代代學者薪火相傳,接續進取。青年學者是社科事業的希望與未來,如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這一時代重任,已歷史性地落在當代青年學者肩上。
“青年學者應具備國際視野、實證精神和歷史眼光,勇於參與國際對話、開展比較研究,在人類文明進步的宏大脈絡中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學術新銳獎代表、上海市委黨校教授汪仲啓道出了青年學人的使命擔當。這支充滿活力的學術生力軍,必將在繼承與創新中續寫上海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新的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