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戰了3個月,“即時零售”到底是什麼東西?

來源: 更新:

“15分鐘生活圈的高密度場景,冷鏈政策突破的品類邊界,縣域物流網絡開拓的下沉通路,共同構成了即時零售2025年爆發的‘基礎設施三角’。”

文 / 巴九靈


開啓今天的話題前,小巴先邀請大家代入一下以下場景:

▶▷風華正茂的大學生版小巴,正在學校禮堂準備社團活動PPT,突然電腦過熱死機。眼看活動開始只剩下1小時,小巴馬上打開某APP平臺,下單了移動硬盤轉移文件,還買了散熱支架避免再次過熱。20分鐘後,物資準時送達,活動順利完成。


▶▷忙碌了一週的白領版小巴,受朋友邀請週末露營,直到週五下班纔想起來沒買帳篷。晚上9點,小巴驚喜發現有商家支持“夜間配送”,不到1小時,嶄新的帳篷和專業工具箱就出現在家門口,計劃順利成行。


這些正在真實發生的生活場景背後,是眼下打得火熱的新型商戰——即時零售。


簡單點說,“即時”,意味着從生鮮蔬菜到生活日用,從3C電子產品到美妝潮玩,“萬物皆可外賣上門”。


就在此時,巨頭們爲了搶佔市場份額,已經“殺紅了眼”——美團閃購贊助了最火脫口秀,喊出了30分鐘送到家;淘寶閃購冠名了當下火爆的蘇超“梗王”常州隊,還開啓了500億元補貼計劃;京東在劉強東親自送外賣引爆全網後,緊接着甩出了“好物最快9分鐘秒達”……


圖源:網絡


商務部數據估算,2025年即時零售的市場規模將大幅增長到1.5萬億元。到2030年,新市場有望達到2萬億—3.6萬億區間,大約有年均25%的主流增長預期。


這場新一輪的“最後一公里”之爭,涉及流量、履約、技術,正悄然重構消費市場的格局。


請在手機微信登錄投票

你瞭解什麼是即時零售嗎? 單選

1.一直有所瞭解

2.原來閃購就是即時零售,大廠打架才知道

3.今天才知道

4.其他情況



爲何爆發在2025年?


對於身處城市的消費者來說,用外賣的方式購物、送藥、送生鮮,或許早已司空見慣。


但如果把場景拓展至全國,甚至讓大多數縣城都實現覆蓋,不難想象,這背後需要構建一張極其複雜的供應鏈、物流與人力大網。


比如本地沒有的生鮮類食材,需要全程冷鏈車保駕護航,才能在運輸中鎖住水分與鮮甜;動輒數千元的高端數碼產品,縣城沒有專賣店,需要通過周邊前置倉提前囤貨。


和“蘇超”由江蘇省政府牽頭主辦類似,即時零售在2025年爆發,也符合“官方搭臺、民間唱戲”的脈絡:


2023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明確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全面推開“15分鐘便民生活圈”,要求步行15分鐘內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並明確支持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即時零售模式。


截至去年底,全國已建成了4321個便民生活圈,覆蓋近1.07億居民。這些圈子通過整合社區商超、便利店等資源,爲即時零售提供了密集的線下履約節點,大幅降低配送半徑與成本。


這期間,地方出臺了一系列冷鏈物流政策,補齊生鮮與高損品類的供應鏈短板。如福州對冷庫改造最高補貼100萬元、冷藏車購置補貼20%;甘肅等省打造“1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推廣“夜間、分時段配送”,解決時效與損耗問題。


城市以外,政策要求2025年實現“縣縣有物流中心、村村有快遞站點”,農村快遞覆蓋率達95%,爲美團、京東等服務縣域市場掃清了障礙。


智能機器人服務現代冷鏈物流園


可以說,15分鐘生活圈的高密度場景,冷鏈政策突破的品類邊界,縣域物流網絡開拓的下沉通路,共同構成了即時零售2025年爆發的“基礎設施三角”——若在2023年,技術與基建尚不足以支撐全品類擴張。


接下來,無人機配送、自動駕駛、AI調度在這兩年紛紛實現了商業化,促成了供應鏈、配送的成本下降,對行業產生了協同效應。

需求端,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者對“即需即得”的支付意願顯著增強,尤其在“宅經濟”與“懶人經濟”驅動下,95後人羣更加註重配送速度。

這一趨勢也帶來了品類變革:有頭部平臺“外賣”的非餐品類佔比超60%,生鮮、數碼3C等品類增速超70%,游泳用品、應急藥品等品類爆發式增長,夜間到家經濟火爆。


在此基礎上,互聯網巨頭們藉助政策紅利快速規模化,佈局高毛利率產品,完成了初步的商業閉環。


用大白話說,就是線上線下在“掰手腕”的過程中,線上正一點點建立自己的優勢。


在過去,零售行業賺錢一是靠品牌溢價,二是靠渠道。然而隨着製造業產能過剩,商品高度同質化,零售品牌之間的技術差異愈發微弱。同時,信息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讓消費者能更客觀地比較商品價值,品牌光環正在逐漸消失。


上一輪的電商崛起,淘、拼、抖、東等巨頭改變了買賣渠道,但它們實際上沒有徹底解決零售業最核心的效率問題——零售的本質,可以理解爲用更低的加價和更快的週轉,把商品高效地送到消費者手裏:簡而言之,就是“多快好省”四個字。


高溫下的外賣員



“木桶”的競爭


站在消費者視角,“多快好省”之中,“快”又是相對更直觀的競爭維度。


但真正的“快”,不但需要壓縮配送時長,還要通過全鏈條倉配體系,讓商品離消費者更近一點,實現“下單即達”。


這也就意味着,想參與這場涉及消費者、平臺、供應鏈、配送團隊四方遊戲的互聯網巨頭,至少需要具備一定的線下基礎設施作爲支點——要麼擁有騎手團隊,要麼有倉配體系等重資產佈局。


因此,當前賽道呈現美團、阿里系(餓了麼)和京東三強主導的局面,三者憑藉成熟的配送能力或物流體系構成核心競爭力。相對地,儘管抖音、拼多多加速入局,並分別擁有流量或低價優勢,但都因線下履約的“木桶短板”短期內無法補齊,處於競爭邊緣。


從流水線上取到生鮮菜品並配送的外賣員


圍繞着“多快好省”,“三巨頭”正在藉助不同的資源,展開差異化攻防:

美團在本地生活領域深耕多年,擁有超600萬騎手網絡和豐富的商家資源,覆蓋了90%以上城市核心區的“30分鐘達”“快”的能力頂尖。


而它的挑戰在於,擔心消費者把它當作“純餐飲平臺”,從而影響在“多”上的競爭——生態高度依賴外部商家,品類豐富度受制於合作方。爲此,急需通過自建前置倉或綁定核心品牌的方式,系統性完善全品類佈局,進而拓展利潤空間。


京東在“多”和“好”上有優勢:自建物流經驗豐富,冷鏈技術覆蓋生鮮全鏈路,3C數碼、家電等高客單品類形成品質壁壘,中高端用戶信任度強。


但在“快”的全域比拼上,京東的騎手資源落後——因此,希望用更高的行業薪資和足額的五險一金,號召“兄弟們”激活履約終端的“鯰魚效應”,挑戰美團的護城河。


而阿里系,在“多快好省”上都有一定基礎:淘寶有上億用戶流量,餓了麼有400萬騎手,盒馬門店相當於倉庫,三者合力打造了“網購低價”與“周邊急送”的雙通道。同時,菜鳥的冷鏈網絡與天貓超市數據深度協同,能精準預測需求。


它們的困擾,源於協同效應未完全釋放,比如餓了麼與盒馬的配送體系存在內耗,高頻次外賣用戶向高客單零售的轉化效率低下,在縣城市場面臨整體履約成本過高。


盒馬鮮生門口等待的配送員


在短期內,分秒必爭的送達速度,以及對下沉市場的佈局滲透,是行業的增量核心。而縣域市場和高客單價的品類,又決定了市場增長的天花板。


在“讓商品離消費者更近一點”的實現路徑上,美團與京東分別採取了兩套差異化策略:


美團採用“閃電倉”的輕資產模式,由第三方負責選址開店、建設與日常運營,美團提供算法、商品庫及配送支持。目前入駐商戶已達3萬家,計劃2027年擴至10萬家。憑藉規模化覆蓋核心城區,“以量取勝”的策略可以顯著縮短配送半徑。


而京東則選擇了重資產模式的“共享倉”:通過整合自建倉及社會倉配資源,要求商家前置備貨入倉,使商品實現“入倉即享”分鐘級配送服務,同時享受統一質檢、包裝與溫控保障。


對比而言,“閃電倉”勝在規模與速度,以最低邊際成本實現網格化覆蓋,適配高頻日用品類;“共享倉”強在品質與成本,通過集約化存儲降低品牌方物流成本,保障高客單商品交付體驗。


現階段,美團憑藉密度領跑市場,但京東若突破“共享倉規模效應”,阿里若打通生態閉環,均可能重塑格局。


長期來看,AI預測、無人配送等技術變量,疊加巨頭在會員體系、流量入口與供應鏈上的生態融合能力,將共同構築難以逾越的行業壁壘。


無人機配送



後記:本質是效率改革


當前,中國的零售市場依舊高度分散,商超、賣場、夫妻老婆店等傳統業態仍是本地日常購物的主流。這些模式自救多年,卻印證了一個殘酷現實:降價就會虧本,想賣快點又沒那麼多顧客。即便當下房地產遇冷,租金下降,也還是走不出困境。


於是,“即需即得”的即時零售,憑藉“匹配效率+規模效應+履約能力”構建的新效率體系,對那些既難以降價、又難以加速週轉的傳統零售形成了降維打擊。


一方面,它是傳統零售效率困境倒逼的產物;另一方面,也是消費者極致效率需求催生的結果——新老業態的更替,意味着整個行業將接受殘酷的洗牌。


這場明爭暗鬥的效率革命,終究會如電商當年一樣,春風化雨般融入尋常百姓家。




本篇作者 | 袁一音 |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