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氣更火的,是老字號開的這家小食堂



上海出梅後,氣溫一路走高,中華老字號光明邨大酒家開設的首個社區助餐點營業時間越來越早。上午不到10點,在排隊點餐的老人就已經從打菜窗口一路排到麗園路上,服務員及時地將站在店門口的老人引進門內,讓大家進來吹着空調歇歇腳。

近年來,上海着力打造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做實“15分鐘養老生活圈”。以“桌邊”爲例,“十四五”以來,上海累計建成社區長者食堂405家。中心城區老齡化程度高、物理空間尺度小,因而黃浦區在過去幾年深耕送餐上門服務,這種套餐式“大鍋飯”之上,其實老年人也期待能有更加精緻、更多選擇、可以打開社交界面的用餐方式。
瞄準老人需求,打浦橋街道與光明邨合作推出社區助餐點,僅僅70平方米的空間,平均每天接待超過200名食客,他們絕大多數是生活在周邊社區裏的老年人,對於老字號有感情,同時他們持有的黃浦區“五邊十色”助老服務卡還可以打八五折。開業剛滿半個月,這個味美價廉的助餐點已成“網紅點”。
食堂獨有的親切感
助餐點面積不大,點菜、結賬、就餐,結構一目瞭然。不過,在這一方有限的空間裏,每天都能提供14到16個菜式,滿足大葷、小葷、素菜、主食的飲食結構。昨天,單價最貴的菜式是水煮牛肉,一份15元。

記者在現場觀察發現,老年食客們選擇小葷的是主流,特別是大白菜肉絲、芹菜乾絲肉絲這類葷素搭配的菜餚,往往一買就是兩頓飯的分量,這樣晚餐也有了着落。11點半前,居民們打包帶走的居多,11點半以後,堂食的客人們幾乎把助餐點坐滿了。
光明邨助餐點的現場負責人陳威,脾氣好到有些“沒原則”,因爲他覺得“老人們太可愛了”,提意見或點贊都十分直接。比如,助餐點的營業時間是10點半,不到10點已經有老人在排隊,那就開張;食客想打包,用自家飯盒還是一次性飯盒,都行得通。只要是合法合理的需求,在這裏有求必應,這也是“食堂”獨有的親切感。

一路“暖”到助餐點
在排隊通道旁的牆面上,貼着助餐點微信羣的二維碼,掃碼入羣便可知未來一星期內的每日菜式。據悉,這是試營業幾天以後纔出現的線上服務。
就在上個月,打浦橋街道發佈光明邨助餐點的開業預告,頓時就在各個居民微信羣裏火熱傳開,開業當天的隊伍一度排到了遠處的路口。在試營業的幾天裏,街道工作人員與光明邨也在不斷優化功能與服務。

比如,由於助餐點離光明邨配餐中心近在咫尺,助餐點的菜餚是直接從配餐中心烹飪後送達的,由光明邨大師傅掌勺,與光明邨的菜式保持一個配方一個口味,“本幫菜的特色是濃油赤醬,有客人對‘油’有意見。”陳威介紹,由於老年人口味比較清淡,針對紅燒系列菜式的意見比較集中,被第一時間反饋至後廚,目前紅燒肉、紅燒大排等菜餚的用油、用糖已經全部減量了。
據打浦橋街道服務辦主任張愛玲介紹,由於近期天氣炎熱,考慮到許多來助餐點喫飯的老年人就住在附近,更習慣步行,而中午剛好也是一天中最熱的時段,助餐點所在的麗蒙網格行動起來,鼓勵周邊商戶推出防暑愛心公益服務,爲路過的老年人、快遞外賣騎手等有需要的人羣,提供休息空間、防暑綠豆湯等,守護老人們的用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