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全球製造 | 出海峯會

來源: 更新:

6月19日至6月20日,“生而全球·共融共建”第二屆出海全球峯會在新加坡舉行。與會的1300名企業家與20多位來自學界、企業界、海外的嘉賓一起,探討中國企業出海的新方向和新路徑。

秦朔老師在論壇上進行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全球製造》的專題演講,本文整理了秦朔老師演講的精華部分,分享給大家。


演講 / 秦朔

整理 / 巴九靈(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從大的歷史週期看,中國製造的本質是“全球製造在中國”。全球把訂單、原料、技術、資本等交給中國這塊土地,以及中國的廠長、工程師和工人,去爲全世界做製造。


而當我們歷經了幾十年風雨坎坷,終於練就了一種超級製造能力的時候,未來的主題就是“中國製造爲全球”。我們要走向全世界,綻放中國製造的光芒。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綠造、中國智造、中國質造,中國製造今天的含義跟以前已經有本質不同了,它有了很多創造的成分。換句話說,我們身在這個時代,要帶着中國製造的新內涵、新使命走向全世界。


中國能力的全球化


幾年前,我提出過一個觀點,就是“從全球化帶動中國,到中國帶動全球化”。意思是說,過去我們更多是依靠自己的勤勞稟賦,被全球的資本、訂單牽引着往前走,現在中國開始依靠自己積累的資本、技術、供應鏈、人力去帶動全球化。


中國帶動全球化,主要反映在製造行業。要說我們能在金融、文化等方面帶動全世界,還是有些底氣不足的。


但在製造業方面,我們有幾十年的篳路藍縷和精耕細作,不斷迭代,從最早的工業化加城鎮化,慢慢到工業化加信息化、工業化加國際化、工業化加智能化,中國已經形成了人類歷史上非常罕見的多化一體、全面覆蓋的製造業能力體系。


有能力才能走遍天下。以聯想集團爲例,聯想歷史上通過三次主要併購(IBM PC、IBM X86服務器以及摩托羅拉手機)走向了世界。


聯想收購的是國際知名品牌的弱業務,將其改造後變成自己的強業務。雖然收購成本挺高,但消化之後,越來越體現出國際品牌的長期價值。


基於國際企業原有的合規體系,再加上自身在ESG方面的持續努力,聯想在世界各地都表現出相當強的軟實力。多年來,聯想在全球不曾出現合規、勞工權益、環保等方面的問題。


今天我們面臨的形勢是,全球供應鏈在重構,過去幾十年是離岸主導、效率主導、性價比主導,現在越來越自主化、分鏈化、多鏈化。


導致這一變化的三個主要背景,第一是地緣環境動盪化,第二是經貿合作碎片化,第三是中美競爭戰略化。


如果美國要發動一場以抑制中國產業發展爲目標的“戰爭”的話,我認爲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了,現在只是“結束的開始”。


爲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爲我幾十年不間斷地觀察中國製造業,我認爲當中國製造業的能力生成、能力積累、能力進化、能力創新形成了體系後,功夫已經煉成了,再想把它打倒是不可能的,不會得逞的。


就整個人類近代史來看,遭受打壓是新興國家繞不開的“坎”,但該崛起的還是會崛起,直到形成新的均衡。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49年前後實現偉大復興,分別還剩10年和14年時間。行百里者半九十,從1840到2049,這200多年,現在剩下最後10%的時間。


行百里者半九十。這最後10%的時間也是非常艱難,非常矛盾,非常焦灼的時候。但是基於中國在改革開放年代所形成的能力,特別是中國供應鏈的能力,我認爲我們無需過於憂慮。



以全球思維和視野選擇出海目的地


4月2日,特朗普發起關稅戰,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研究,會看到仍然存在不少關稅窪地,比如說只加徵基準關稅10%的國家,像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沙特、巴西、埃及、埃塞俄比亞、加納、摩洛哥、智利、土耳其等。


中國企業在出海中,可以選擇一些新的節點,比如中東、東南亞、拉美、非洲,有很多地方目前還是相對的關稅窪地。


有些人說,從長期看關稅增加其實對中國影響不大。但我多年調研發現影響很大。


比如浙江桐鄉的中國巨石,玻璃纖維行業的全球第一,當年爲什麼要去埃及建廠呢?就是因爲歐盟向中國生產的玻纖進行“雙反”,最終加徵了24.8%的特別關稅,原來關稅是7%,加徵後變成31.8%,而它的利潤率只有百分之十幾。


所以它選擇去埃及,歐盟對埃及製造的玻璃纖維關稅很低,而且埃及爲了創匯還給予出口退稅的優惠。


所以今天中國企業要走向全球,一定要有全球的思維和視野,進行產能佈局的全球化,發揮不同的出海目的地的作用。


像印尼作爲東盟第一大經濟體,資源稟賦優渥,招商引資力度大,但是其政策存在一定的波動。


像沙特地大、富裕、年輕,2030年願景契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所以去年TCL、晶科、遠景等中國企業都選擇到那裏投資,但是沙特在用人方面有“沙化率”的要求,投資門檻也比較高。


今年1月我去了古巴,發現古巴很歡迎中國企業去,但古巴的財政能力不行,儘管有國家信用開出的擔保,但不少項目最終付不出錢。所以企業要很小心。


不同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利,也有各種各樣的弊,關鍵是如何趨利避害,並且因時因地制宜。



不可替代的中國製造


爲什麼美國這些年一直希望製造業迴流?2012年,美國哈佛商學院兩位教授寫過一本書,叫《製造繁榮:美國爲什麼需要製造業復興》。


本質上講,不僅是逆差問題,工作崗位問題,而是美國人真正理解了,製造業是知識與技能的創新和進化的最好土壤。


比如,光伏電池最早是由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的,而今天美國在全球光伏市場早已被邊緣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光伏電池產業中的許多技術是與其他產業共享的,如半導體、平板顯示器、LED(發光二極管)和固態照明、光學鍍膜等產品的製造,而它們大部分已遷出美國。


通俗地講,你想做A,但是沒有BCD的技術來共同支持,就算你最早發明了A,也會落後的。


當時這些美國學者就說,把製造統統外包,最終有可能是“把自己的創新土壤送給了別人”。送給了誰?主要就是送給了我們中國。


美國能不能復興製造業?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爲可以,一種認爲完全不可能。


我們來看一下事實,在整個發達經濟體裏,過去十幾年美國的製造業迴流是有一定效果的:製造業就業人數開始上升,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在顯著增加,製造業增加值也有一定增長。


但問題在於,相對邊際上的緩慢改善,美國的貨物貿易逆差仍在擴大,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仍在減少(目前只有10%),製造業很多項目的投資進度非常滯後。


我不敢下結論說美國製造業就不可能迴歸,美國有基礎的產業、鏈條特別短的產業、智能化水平很高的產業是有可能迴歸的。但美國製造業想重現“二戰”時的實業景象,想挑戰中國製造這樣的巨型體系,我認爲是不可能的。


那麼新型經濟體比如印度,能不能替代中國?2024年11月23日,《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調查了在印度班加羅爾的一家經營了30年的紡織廠:


面對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和繁瑣冗雜的勞動法規制約,該工廠不敢將員工人數擴招到100人以上,因爲這樣需要填寫更多表格、申請更多許可證,還需增加不少開支;


員工人數超過100人的工廠必須獲得政府許可才能解僱員工;擁有50名女性員工的工廠就被要求設立現場託兒所;工廠若需增設第二條生產線,也必須事先獲得政府批准;


許多邦禁止或限制女性工人在晚上7點以後工作,而男性工人越來越傾向於選擇零工或配送工作,直接導致工廠每天只能運行一個班次;


印度製造業對其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已從20年前的約17%下降至2023年的13%。


《華盛頓郵報》這篇報道給那些認爲印度可以代替中國製造的人潑了冷水。


所以我覺得中國製造業還會有比較長的時間窗口,繼續維持在全球的地位。這也給我們國家整個產業轉型、升級調整,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時間窗口。


我們可以依賴強大的製造業供應鏈,贏得一些時間來解決自身的問題,比如服務業的問題、社會保障的問題、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走向“雙出時代”


“不出海,就出局”這兩年很熱,我認爲應該出口和出海並重,我們要走向出口+出海的“雙出時代”。


在出口方面,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規模達25.45萬億元,同比增長7.1%,製造業出口佔中國出口總值的98.9%。


數據表明,中國的出口儘管受到了很多外部的挑戰,但仍然還在增加,而且民營企業扮演的作用還在繼續加強。


在出海方面,2024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38.5億美元,同比增長10.5%;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659.7億美元,同比增長3.1%;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0.9萬人,同比增長17.9%。所以中國並沒有因出海而削弱出口,而是出口跟出海在同步進行。


同時,中國還在加強“雙入”。一方面,國家現在很希望引進外資,爲了穩外資出臺了很多政策。


另外一方面,從上海進博會、海南消博會等來看,我們也希望國外的商品、服務更多走進來,以使得中國跟國外的貿易更加平衡。


我們來看一箇中國產業的例子,即家電產業的“雙出”情況。


2024年家電行業累計主營業務收入達1.95萬億元,同比增長5.6%,利潤總額達1737億元,同比增長11.4%;2024年家電出口數量(臺數)增幅達20.8%,出口額1124億美元,同比增長14.0%。


總的來說,家電行業既是擴大內需的增長點,也是踐行“走出去”戰略的主力軍。


同時從出海的角度看,中國主要的家電龍頭企業,無論是黑電還是白電,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全球佈局。它們這些年有不少併購,比如海爾收購GEA,美的收購東芝白電,海信併購斯洛文尼亞品牌古洛尼。


家電企業的全球化方法有很多,包括海外投資建廠,併購國際品牌,零部件出海,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和營銷網絡,通過體育贊助建立品牌等。


去年9月,我去了斯洛尼亞參觀海信的歐洲總部以及他們收購的工廠,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中國企業的能力完全可以輸出了。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家電企業學習管理方法時,無論是六西格瑪、豐田生產方式,還是精益管理,基本都是發達國家的理論,中國企業如飢似渴地去學習。但海信收購古洛尼,更多是我們幫助他們來改進管理和運營。


比如,從按庫存生產到按訂單生產,從缺乏投入產出意識到全方位關注成本競爭力,從缺乏激勵導向到以提效爲中心,以及專注主營業務,在研發等方面加大投入,等等。



中國創造的全球化案例


接下來,我分享最近一年來中國製造出海的一些新案例,即中國製造正向着質造、匠造、智造、綠造等遷移,事實上已經是中國創造,是中國創造的全球化。


第一,以聯想集團爲代表的,以中國爲根,向全球延伸,“全球資源,本地交付”的“新型全球化”。


聯想75%以上的銷售在中國之外完成,但它的製造環節,75%以上的價值在中國完成。


除非有些地區的消費者如日本消費者就是喜歡“Made in Japan”,所以聯想在併購NEC電腦和富士通電腦時,保留了相應的日本工廠,除此之外,聯想盡可能地把生產環節向中國集中,同時在全球各地佈局主要做最後組裝交付的分佈式工廠網絡。


基本的模式就是,海外分佈式工廠需要的核心零部件在中國製造,運到它們那裏,在當地組裝。在有些地方,甚至不排除與友商共同委託當地的消費電子代工廠生產,這樣在進行本地交付時更加靈活敏捷。


聯想集團的根在中國,研發在中國,核心製造在中國,關鍵零部件的供應鏈在中國,這讓其具備了強大的成本優勢。同時,又顧及到全球各地的最後交付,在遇到突發的關稅壁壘時,可以進行動態調整。


第二,在傳統基建之外,用新基建能力到全世界再做一遍。即將與數字技術相關聯的新基建能力,輸送到世界各地。


兩週前我去大阪看世博會。在中國館,我看到中國能源投資建設集團展示了八大網絡的投資建設組合,即:能源網、數字網、交通網、水網、生態網、產業網、健康網、文化網。


日本有一些風電、光伏項目,就是由它們建設的。中國在新能源、新型電力等方面的能力,現在在海外非常受歡迎。


第三,在智能硬件方面定力新賽道。


以影石創新、拓竹科技等新興企業爲代表,中國新一代創業者正充分應用中國的供應鏈,大量有創意的工程師以及社交化媒體運作,去了解洞察海外市場需求,並重新定義新賽道,用原始創新取代模仿追隨,在性能而非價格上重新定義行業基準。


第四,中國的核心零部件企業從追隨到並跑和領跑,把供應鏈變成創新鏈。


現在有很多產品的某些供應鏈環節,在全球別的地方找不到,只能在中國找到。中國供應鏈經過多年打造,在不少工藝、材料、技術、專有設備方面,建立了獨特競爭力,別的地方無法替代。


第五,以當前火熱的IP出海代表泡泡瑪特爲例,其背後非常重要的支撐也是中國供應鏈和中國市場。


比如,在香港簽約一個小衆藝術家,如果產品只在香港賣,連做一個二三十萬的鋼模都無法分攤成本。但內地市場足夠大,可以攤掉模具等成本,很多設計師也願意簽約。


泡泡瑪特背後的中國供應鏈,很多都是當年幫樂高、迪士尼、蘋果等做代工的。有這麼好的供應鏈夥伴,才使它的產品在精度、可靠性、環保等方面達到極高水平。


一個文化IP,你只要將其物品化,就涉及製造,就需要中國供應鏈。這是中國有獨特的製造優勢。



三點思考


最後,我想講幾點思考。


第一點,中國企業一方面要處理好美國市場、非美市場、通過非美市場進入美國市場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要處理好出海和出口的關係問題。


我採訪的某家電企業負責人說:“我們在美國銷售的產品,30%是美國本地生產,40%是從墨西哥出口到美國,30%是從中國出口到美國。在美國生產的是相對低端的產品,墨西哥是中端的,中國出口的是最高端的。從全球看,中國供應鏈成本是最低的,智能智造水平是全球領先的。”


另一家電企業負責人則表示:“我們在歐洲工廠生產的產品,同樣外觀、功能的產品,從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到岸價,比在本地生產便宜15%左右。產品都從中國出口不行,會有關稅等壁壘;把產能從歐洲再轉移到低成本地區,涉及到影響當地就業的問題,也很難;如果在本地擴大產能,又不划算,需要找到一個出口和在歐洲本地製造的平衡點。”


這些企業的實踐無不說明,只出口不行,只出海也不夠,需要在出口和出海之間建立一種動態平衡。


第二點,做全球化企業與堅持本地化運作,非常重要。要一開始就高度重視戰略與治理,把合規放在生命線的高度;加強本地化洞察、產品開發和運營;融入本地社區,以長期主義做好企業公民;承認並尊重文化差異,從跨文化溝通到各層次的組織建設、人才培養,構建包容互信、合力共創、協同進化的合金文化;尋找有認同感的本土化領導人等。


第三點,從卷贏到共贏,發揮“合能”。中國企業出海,和國際企業也存在着很多通過產業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的機會。


總體而言,中國企業的能力就是出海的底氣,就是我們走向未來最重要的基石。中國企業出海,會成爲全球供應鏈穩定與發展的底盤和加速器,也讓中國更好地“爲全世界做製造”。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