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轉移患者也有新希望!復旦教授揭祕獨特手術方案如何改寫國際指南


近日,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辦的第十一屆浦江前列腺癌高峯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匯聚全球泌尿腫瘤領域頂尖專家。作爲大會主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院泌尿男生殖腫瘤多學科團隊首席專家、上海市泌尿腫瘤研究所所長葉定偉教授向全球專家展示了中國團隊在前列腺癌手術領域的突破性成果,系統闡述“復腫技法2.0”手術體系在“高齡、高危、高難”前列腺癌患者手術中的應用,揭祕“復旦腫瘤”獨特方案如何改寫國際指南。
據介紹,結合國產創新藥物及多學科精準診療模式,該團隊成功將“高齡、高危、高難度”患者術後即刻尿控率明顯提升,寡轉移患者三年無進展生存率提高了18%,打破歐美國家的手術禁區壁壘,達到國際領先,引發學界高度關注。
“復腫方案”破解“銀髮困局”
由於篩查體系差異、公衆認知不足、醫療資源不均以及疾病生物學特性,中國前列腺癌患者平均發病分期偏晚,平均發病年齡72歲,比歐美高約5歲,且75歲以上羣體佔比達20%。這個數據很能說明問題。中國患者不僅發病晚,高齡比例也更高。
針對我國前列腺癌患者高危、高齡化趨勢,葉定偉教授團隊創新提出“精準評估-分層干預”策略。通過機器人輔助手術結合“復腫技法2.0”,針對中國男性“深馬桶型”骨盆結構(前列腺位置窄而深),團隊創新“五步復腫技法”成功爲衆多75歲以上高齡患者實現腫瘤根治與功能保護。
“傳統觀念認爲高齡患者手術風險極高,但通過精準的術前評估和微創技術,我們打破了年齡限制。”葉定偉教授說。
數據顯示,腫瘤醫院75歲以上前列腺癌手術患者術後尿失禁發生率低於2%。“立足高齡化、晚期化國情,通過精準手術+個體化綜合治療,實現從‘生存率追趕’到‘生活質量超越’,讓中國患者不僅活得更久,更要活得有尊嚴。”葉定偉教授說。
“國產新藥+機器人手術”改寫生存數據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曾被視作手術禁區,葉定偉團隊通過三重策略破局,精準影像“導航”:國內率先採用PSMA+FDG雙模PET-CT,將微小轉移竈檢出率從40%提升至78%,爲手術提供“毫米級地圖”。
對已有淋巴結轉移患者結合新輔助治療,該團隊實施基於PSMA影像精準制導的擴大清掃手術。針對寡轉移竈患者,團隊首創“原發竈行根治性局部治療(減瘤性手術或放療)+ADT治療方案。相關研究證實該方案能使接受原發竈治療的寡轉移患者3年無進展生存率提高18%。
不僅如此,針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葉定偉教授團隊牽頭中國自主研發的新藥展現卓越療效。國際多中心III期臨牀研究(CHART)顯示,自主研發AR抑制劑聯合內分泌治療使死亡風險降低42%,影像學進展風險下降56%,躋身國際權威指南一線推薦。
“國產創新藥的突破讓我們在國際舞臺有了更多話語權。初步數據顯示,患者總生存期延長23%。”葉教授還透露,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目前寡轉移前列腺癌的研究基礎上,開展不超過10處轉移的前列腺癌患者手術治療,比如“CHAMPION 研究”探索對於PSMA PET/CT 提示≤10個轉移竈的前列腺癌患者進行最大化減瘤性治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本屆大會以“全球智慧·中國實踐·精準突圍”爲主題,三大亮點彰顯中國影響力。第一爲共識升級,大會發布《2025前列腺癌全程管理專家共識》,首次納入“機器人手術上海標準”及“寡轉移手術適應症”。第二爲技術輸出,葉定偉受聘全球機器人手術協會(SRS)榮譽會員,“復腫技法2.0”將結合國產手術系統向全球展示。第三爲MDT實戰演練,通過“精準影像閱片+複雜手術規劃+精準藥物治療”實景培訓,推動技術下沉全國400家醫院。
從2005年組建國內首個泌尿腫瘤MDT團隊,到如今建立“早篩-手術-康復”全週期體系,“復旦腫瘤”模式的核心突破在於,通過精準篩查的“社區服務站+三甲醫院”聯動篩查模式,使前列腺癌早期診斷率從52%升至74.5%。在此期間,團隊奮力投入“國產突圍”工作,牽頭國內新藥臨牀試驗及國產手術機器人設備的研發,打破進口藥物、新技術新設備的國外壟斷。大會閉幕式上,葉定偉教授透露,團隊正與國內頂尖團隊合作開發前列腺癌AI輔助診斷系統,結合基因組學與影像組學,推進“AI預測-精準篩查-智能手術”全鏈條管理。
“我們的目標是讓前列腺癌成爲可治癒的慢性病。”葉定偉教授說。